话题作文“我们”导写示例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1 14:22:4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844
  相对兄弟姊妹成群的父辈,“我们”是“独生一代”;
  相对“70”后、“80”后,“我们”是“90”后;
  在外地来沪人员的眼里,“我们”是“上海人”;
  对于参加2010年世博会的中外宾客来说,“我们”是“东道主”。
  “我们”是——“志愿者”、“高考生”……
  请以“我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我们”的范围自定。②大段引用本卷阅读选文视作抄袭。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写成诗歌。⑤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命题意图:以“我们”为题,似乎是对上海秋季高考的生硬模仿。但我们不是这样认为的。我们觉得有必要在这些孩子们即将成人之前,让他们认真反思、审视一下自身。在2008年秋季高考作文试题的提示语中有这样的话: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实际上,这句话中的“我们”是“我”——这是现代汉语的一个特点。指的是平时这些小皇帝们大多关注的是自己,而且这里的“关注”还含有贬义,指的是“自私、自怜”。所以,我们认为回过头来,以“我”为圆心,写一写“我们”可能也很有意思,很有意义。
  中央电视台有“我们”栏目,北京大学有“我们”文学社,互联网上有“我们”网站,早年有“我们”文学诗歌流派。目的无外乎展示或显示“我们”的个性、追求,有特立独行、反叛、另立山头的味道。现在,我们要求写作“我们”这篇作文,前面给了些提示语,旨在引导学生们认识自我、反思自我,为自我定位,思考自己的未来,最终提升自我。引导他们体会到“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有意识地塑造更好的“我们”。从“小我”走向“大我”。
  在写作的时候,当然可以跳出“我们”,从他人的眼中看“我们”;也可以以“我们”的口吻为他人(甚至他物,拟人的手法)代言——写出“我们”这个群体的特征、个性,写出“我们”这个群体命运、前途。只要界定清晰,描述真实,认识深刻,表达准确都是可以了。
  上海高考作文一直鼓励学生写作真情实感,因此命题时对题材和文体一般不做限制。“我们”这道题目也是这样,只要善于观察、经常思考,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就一定能写出很好的文章出来。相反,那些平时不努力,靠背范文撞大运的同学就会感到很困难,因为确实没办法“套”啊!
  令人欣慰的是,本次考试涌现出了一批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如——
  我  们
  嘉定一中张建爵(一类上,68分)
  城管局长:
  您好!
  我们是温宿路的那群小摊小贩。冒昧地打扰您,请您见谅。
  我们在上海有些年头了,在温宿路度过了几十载春冬,和周围的居民一来二往很熟悉了。在我们眼里,我们和他们俨然成了一家人。卖的草鱼,青菜之类的能多给就往他们菜篮里多放点,看得出他们很高兴,因此我们也很高兴,感觉自己被城里人接纳了。渐渐地,我们便幸福了。
  幸福的沉醉很快却被一声警笛撕破,(我们)怯懦地躲了起来。车上下来几个大盖帽,那么高大强壮,凶神恶煞(般),在红蓝警灯的映照下是那么地令我们胆战心惊。“快跑!快跑!”成了我们这群人之间的共同语言。有的人跑了,有的人却被抓了!刹时间,菜场边的那点点弄堂地上菜叶纷飞,鱼虾满地。那时那刻,那情那景,让我们想起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抓土地豪的场面。可是我们很穷。
  早上,对我们来说就是凌晨一二点;晚上,对我们来说就是午夜十来点。起早贪黑,拼死拼活为的就是能在上海这个大城市有个容身之地,赚点钱给娃儿他们寄回去,供他们上学。也给老父亲老母亲捎点上海的新鲜物,让他们觉得我们有点“出息”。上海的打拼呵生存是艰难的。您们的人来了,我们就像过街老鼠一样拼命地逃,拼命地逃!等你们走后,我们再回来。一来一跑,一走一回,我们活得心寒胆颤!
  我们,说实话,是喜欢上海人民的。那些老阿公老阿婆们对我们都很好。我们不做犯法的事,不和你们上海人有任何矛盾。为什么要赶我们走呢?是因为我们交不起菜场管理费吗?还是因为我们很身上穿的破布麻衣?抑或是我们影响了您们的生活?
  不管是什么,可我们也的确方便了您们的生活,不是吗?
  我们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重要。
  请给我们一个继续生活下去的机会,好吗?
  跪谢!
  我们
  2009年1月4日
  我  们
  嘉定一中 孙美姣(二类上,59分)
  我们是最耀眼的朝阳,我们是城市的“新新人类”,我们是反叛与正道的“产物”,我们是“90”后。
  当大多数人还在观注着“80”后的那些抑或辉煌抑或夺目的成绩后,孰不知,一群更加叛逆的少年门正在悄悄生根发芽。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年仅17岁龙请泉勇夺男子48公斤级的举重金牌,在众人欢呼的同时,也让我们注意到一点,他才17岁。
  诚然,如今的奥运会乃至整个社会还是“70”,“80”担起重任,但我相信,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将是这个社会的顶梁柱。
  在多数人眼里,“我们”只是一群“被宠坏的孩子”,“我们”是家长的“米虫”。可是这样的评价对我们是如此不公。
  看看“5•12汶川大地震”时的“我们“吧。”“我们”拿出零用钱,压岁钱,谁也不皱一下眉头,我们撩起袖管,虽然这当中只有少数的人无偿献血,但至少,“我们”已然懂得责任的重大。
  可是如今的我们终究只能做一只只“米虫”。当我们在网络上用着“新新人类”的语言交流着,甚至把它们当作一种时尚时,师长们在痛心在无奈。这样的“我们”能成为今后的“中流砥柱”吗?
  这样的疑惑是人之常情。成长留下的点点痕迹并未完全消褪,“我们”还尚显稚嫩。这个时代并未把他的烙印深深印在“我们”心头。只是,这天并不远。“我们”要做的便是在等待中完善自我。
  所以,那些质疑“我们”的人请尽管质疑吧,时间会将“我们”磨得成熟,磨得圆润。如今的一切疑惑都会让“我们”进步。
  当时代的车轮滚滚驶进这座城市,当青涩面容已趋成熟,当那些反叛变成创新,当质疑声变成赞美声……当“我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座更大的学堂时,“我们”会是“他们”的骄傲。
  明天的朝阳依旧耀眼,只是这种耀眼并不刺眼,他会给这片大地染上最眩目的金边。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1 于04-09 21:59发表评论: 第1楼
  •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