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860字。
一曲充满哲理的爱的交响——穆旦《诗八首》讲解
现代文学优秀作品的讲解、欣赏,是我们教研室多年来开设的一门课。这门课的一个目的,主要是帮助同学们,从中学进入大学中文系及其他专业学习之后,如何提高自己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各个方面的审美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请尽量多一些的老师来讲解,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课,跟同学们认识,向大家传达北大中文系的老师们在教学、研究、讲课方法等各个方面的一些路数、风格,给大家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参考。今天派到我的头上,我给大家讲一首有名的诗,就是穆旦的《诗八首》。这堂课讲授的题目,就是《穆旦〈诗八首〉讲解》。
穆旦与爱情诗
五四以来至今,包括九十年代的诗,在这个题材上的创作,从诗情的创造性,艺术结构的完整,以至于意象的探索、情感的表述、哲理的思考方面,都还没有超过这首诗的。
1,穆旦的一生
穆旦的《诗八首》,写在1942年,他二十四岁的时候。这首诗,到现在还是我们新诗产生八十多年来关于写爱情题材方面的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品。我很少用“经典”这个词,我不太喜欢这个词,但是我这里还是说,这是一首可以永久传世的带有经典性的作品,和古代的杜甫的《秋兴八首》,白居易的《长恨歌》,西方的勃朗宁夫人写爱情的十四行诗一样,都是这个方面的代表作,也可以说,五四以来至今,包括九十年代的诗,在这个题材上的创作,从诗情的创造性,艺术结构的完整,以至于意象的探索、情感的表述、哲理的思考等方面,都还没有超过这首诗的。
第一个问题,我想介绍一下穆旦的生平。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是浙江海宁一个望族出身。在这个世纪里,海宁查家,给文坛贡献了两个文学大家,一个是大家知道的写通俗小说、武侠小说的金庸(查良镛),另外一个,就是纯文学现代派诗人的代表者穆旦。他们是同辈的兄弟,到现在这两个人,还是中国百年文学史两个领域里的高峰。在中国新诗里,应该说,穆旦的诗的现代性、超前性,和艾青的不相上下,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看,穆旦是更超越了一些。
穆旦活了58岁,一辈子很悲惨。其先祖查慎行,原名查嗣琏,清代的大官僚。早先曾是康熙时的太学生。康熙二十八(1689)年,大戏剧家洪升到北京来,北京的昆班特别为他演出全本《长生殿》,一时轰动京城。当时也有一种赠票的习惯,大概是给京城朝廷内外一些官儿们、相关的一些人赠票,有的小人没有收到票,就告了一状。因为当时正直皇后死了,属于“国恤”期间,演戏触犯了国法,朝廷便下令,凡看戏的官员,全部革职,查嗣琏被革去太学生籍。从此他改名“慎行”,字悔余,用以自警。多年以后,他又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特赐进士,官封翰林,做到文学侍从。他也是清代很有名的诗人、文学家,有《敬业堂集》五十卷传世。当时不到30岁的诗人赵执信(号秋谷),是洪升的朋友,18岁时中进士,官至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因为参与看了这场戏,也被牵连革职,一辈子就这么放废江湖,困顿终生了。所以当时有人作《竹枝词》云:“秋谷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后面两句诗很有名,现在一般搞古代文学的,都知道这两句诗。我们经常引用它,来说一个人偶因一事而终生倒霉的境况。后来,到了穆旦的祖父时,已经是清末了,祖父为官僚,但家境已近衰微。但天津查家,还是个大家。他父亲是个小职员。
穆旦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世家,这样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熏陶的环境里面。他自幼又很聪明,六岁的时候,就在当时天津的一个刊物上发表了文章,现在留下来的最早的一篇穆旦的文章,就是六岁时写的儿童文学习作。后来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又在南开学校的刊物上,发表过十几首新诗和散文、论文。抗战那一年,1937年,他考进清华大学外文系,随后到了昆明西南联大读书。这时他已经是最有名的校园诗人。1940年8月,穆旦在西南联大的外文系毕业后,留校作助教。他参加了南荒社、冬青社、文聚社等文学社团,得到朱自清、闻一多、冯至等作家诗人的指导,发表了《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赞美》、《蛇的诱惑》、《还原作用》等许多优秀的诗篇。这一年,他结识了外文系的新生萧珊。1942年2月,他写了这篇非常出色的爱情诗《诗八首》。但是就在这个月里,他参加了中国抗日远征军,任司令部杜聿明将军的随军翻译,到缅甸去打仗。当时抗战需要,征调了西南联大的许多青年学生、老师参军。现在北大西门内小池塘旁边,还有一个碑,立在那里,就是“西南联大从军人员名录”,是闻一多题写的碑名,冯友兰撰写的碑文,这是一个复制品,原碑现在昆明,这里面就有查良铮的名字。当时在缅甸战场,很困难,很艰苦。穆旦是杜聿明将军的翻译,可是战争中也很苦的。他从事自杀性的殿后战,最后与队伍走散了,陷落在庞大无边的胡康河谷的热带雨林里,马死了,战友和传令兵死了,他断粮八天之久,几乎饿死,后来好不容易挣扎着走出来,到了印度,活了下来。撤回国内后,曾到处颠沛,继续写他的诗。抗战胜利后,他随青年军到了东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