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东山二中2011届高三《文化经典阅读》之《孟子》专题突破与提升
- 资源简介:
约11820字。
福建省东山二中2011届高三“文化经典”
《孟子》专题突破与提升
(供优生辅导之用)
(一)《孟子》中的主要思想观点
一、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二、民本思想
(1)政治
①君民关系:主张“民贵君轻”,指出人民才是最根本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子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保证政治的稳固。土谷神只有保佑人民,其设立才有意义。如果国君无道,危及国家的存在,那就应该换掉国君;如果祭祀很周到,还发生旱涝灾害,就应该废置社稷。唯有人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不能丧失,所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②民意即天意:他主张限制君权,认为从圣人到民都是同类,人在“类”的面前一律平等;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提高了普通人的地位,论证了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特点;极力反对为人君主者大肆扩张并滥用自己的权力,主张从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此加以适当的限制,“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异位”;主张君主与臣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对等,“君之视民为手足,则臣视君为心腹;君之视臣为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为寇仇。”
③管理内政:孟子认为,无论选拔人才还是杀人,国君都要尊重民意,并非以国君的意向为标准,而是以国人的意向为依归。人民的意向是国君决策的主要依据。“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在对外政策中,孟子也坚持了民本思想。齐国攻打燕国大获全胜后,齐宣王问孟子是否该吞并燕国。孟子答道:“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莫取……”吞并别的国家也要看那个国家的人民是否欢迎这样做,他充分认识到了只有顺应民心,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人民的地位被提到了很高的程度上。
④与民同乐:国君要使老百姓敬爱自己,归服自己,必先爱民;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当齐宣王问孟子,为什么他的狩猎场才四十里,老百姓就以为大了,而周文王的七十里,老百姓还以为小。孟子道出原因:因为文王的狩猎场“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而齐宣王的就不能,“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与民同乐,被认为是一个贤明君主的必备素质。孟子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与天下,忧与天下,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这种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明君。同时,历史也证明只有真正做到“与民同乐”者,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而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上的君主,必然不得民心,王朝必然走向灭亡。
(2)经济
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和减轻征税给人民以物质上的保障,明确指出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为不为己”,人民没有一定的产业,就不会有一定的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那么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就会不择手段,为所欲为,“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事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认为要“制民之产”,首先要使百姓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不违农时地进行耕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同时,面对当时繁重的赋税,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税”认为统治者只有减轻对民众的奴役和剥削,使民众生活稳定,民众才会服从统治,社会才会安定。
三、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与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伦理思想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重利轻义、仁者爱人、以德治国以及重视个人修养等思想,并在人性上作了独立的发挥,使儒家学说更加系统化,认为人类存在着一种天赋的、共同的、善良的本性。人性有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和仁、义、礼、智相结合,构成道德之“四端”(四种萌芽),认为人生来就有四种道德品质。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天生的善良本性。但人的天赋本性,在后天是可以改变的。认为“良知”、“良能”或“良心”,是人性的根源,是人的最高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本能,它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主宰,人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评价、道德选择、道德判断、道德责任都本能地由它发出。声、色、货、利的引诱和腐蚀,有可能蒙蔽人的“良心”,使人放失本心,因此,人们应“清心”、“寡欲”、“求其放心”、“明道”、“集义”、“养吾浩然之气”。要“反身而诚”、“存心”、“养性”、“尽心”、“知性”、“知天”,做到“至诚”、“知天”便是达到了至善的道德境界;认为作为一种处人处事的原则和道德教育,只能讲义,不能讲利。他断言,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本不餍”;“怀利以相接”,“终去仁义”、“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但并不反对统治者要注意人民生活的改善,相反,主张“制民之产”,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