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视角对界定主题的影响——《长恨歌》的另一种解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选修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2 15:38:0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800字。

  叙述视角对界定主题的影响——《长恨歌》的另一种解读
  文章引入叙事学理论,就《长恨歌》中的全知全能视角与人物有限视角进行分析,兼评“讽喻说”与“爱情说”在不同视角中的呈现,反对简单机械地依据作者自我阐释的写作意图界定主题,尝试通过不同叙事视角的切换,为《长恨歌》以讽起以情结的复调写法找到合理的解释与逻辑上的一致性。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认为,“文本是有意义的语句的序列,它们传递信息,表达共同的主题,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但是,并非所有文本的主题指向都是集中统一、语句序列都是连贯完整的;有的文本因其叙事视角的切换使得主题呈现前后割裂,语句序列跳跃明显,这一点在《长恨歌》表现的尤为突出。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课后提供了三种观点,主要表现了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前一半着力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后一半对李扬爱情大加歌颂,是多主题;……主要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前一半写“恨”之因,后一半写“长恨”本身。
  课后分析主要就第三种观点展开,也就是“讽喻说”。支持“讽喻说”的还有作者自己的创作意图——陈鸿在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中说白居易的创作意图是:“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垂于将来也。”“作者自我阐释的写作意图,当然是理解文本的重要依据,但须知文本与作者间其实也有一种间离乃至断裂,这不单单是因为作者的意图并不总能在文本中得到圆满贯彻,而且作者自身的立场也有游移,更不用说其自身的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潜意识等也会出在或对峙或交集的复杂状态”。
  因此,不能因为课后分析选用了讽喻说,作者自我阐释的写作意图支持讽喻说,就理所当然地将其塞给学生。原因有两个:首先,从阅读理解的形成机制来说,过早地把阅读者的位置植入诗歌内部未必是一件好事,教学内容的实际展开以割裂诗歌的有机整体为出发点,以结构化了的阅读步骤替代文本本身的有机构成,学生的每一步操作进展,未必是对诗歌有机把握后的自然生成,而是基于预设主题的结论向诗歌语境的一种生硬突入;其次,从长篇叙事诗的特殊性来说,它的篇幅和呈现方式(以讲故事为主)决定了它既不适合像格律诗那样精讲深挖;也不适合像抒情诗那样去阐释“象类比附,万物归心”背后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