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本意识谈《孔雀东南飞》的浪漫结局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孔雀东南飞》是古典民间叙事诗中杰出的诗篇。传统的评价一直认为:它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真实集中地对中国不合理的封建家长制及封建传统道德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反抗,表现出了在婚姻爱情上被压迫被摧残的青年男女强烈的反抗精神,不屈的斗志。死,是他们反抗精神的极限,他们使封建势力对他们的要求完全落空。但他们毕竟死了。但诗人不愿他们就这样死去,人民大众也不愿意,于是诗人结尾以浪漫主义的笔触,让刘、焦双双化为鸳鸯,比翼在松柏梧桐的连理枝上。这就给人民大众以乐观主义结尾,争取自由幸福的斗士是不死的。这个浪漫主义结尾表现了诗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这种“大团圆”式结局,引起了人们感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王国维说:“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上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厌阅者之心,难矣。”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些浪漫结局形成的根源:中国文化的世俗性特点及中国人在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传统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征。有了这种乐天精神、世间情怀,就有文学作品中的弱者陷入山穷水尽的境地时,陡然柳暗花明,或者一个天地有灵,或突然皇帝圣明,或有包公再世,或者时来运转……转眼之间,云开雾散,善恶分别有报,大快人心。这种浪漫化的喜剧结局符合中国人比较喜欢和谐而不喜欢残缺不全、喜欢调和而不大喜欢激烈的冲突这一心理,符合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趣味。
但在西方美学思想中,悲剧性的崇高一向占有重要的地位。看看西方的古希腊悲剧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的悲剧,不难发现,西方的悲剧,无论是古希腊的命运悲剧还是莎翁的性格悲剧,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注重塑造悲剧英雄,并且这些“英雄”在同命运或同现实社会或同自我等的不可调和的争斗中又无一例外地或失败或毁灭,然而“英雄”的败亡或毁灭却能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西方悲剧文化的主旨主要在于弘扬和显示冲突双方中的“人”的存在价值和地位,“人”的自强和自由意志,以及“人”在冲突中的不屈不挠,直面失败与死亡的伟大与悲壮,具有强烈的人本意识和人文精神。而中国的悲剧文化呢?也许是我们民族自古遭受的苦难太过沉重,命运太过凄惨吧,我们的民族文化便总不愿再去承受和表现理想的失败和绝望了。我们的悲剧文化常用模拟的虚幻的精神胜利去抚慰现实生活中那众多的伤痕累累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