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10字。
《孔子世家》研究性学习报告
问题的源起:
在指导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读本第六册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问题:孔子为什么难以推行他的仁政主张?我认为是他个人的原因,他说话太“冲人”,他的主张很好,但说话太“生硬”,不易为人接受。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观测点”很新。以前我们看孔子,关注的大多是他的思想,即使谈到孔子的语言,也是作为《论语》这部语录体著作的语言,大多是从语录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思想价值。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爱因斯坦语)。我决定搞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复述了张同学的问题,肯定了他的“重大发现”。或许是我煞有介事的开场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同学说:“孔子很幽默,有些话很搞笑。”(举例略,下同)
另一个接着说:“他说话太损人了,他并不‘娴于辞令’。”
“孔子经常言行不一,出尔反尔。”
“他言不由衷,好像是迫于无奈。”
……
对一个问题的切入,首先是感性的,它将是理性研究的必经过程。第一步,我需要的仅是他们对这个话题的浓烈兴趣。
课题的创设:
先由学生自主广泛地提出问题,然后让他们从“孔子的语言”入手,研究他的话语特点,推选出一个“总题”——桀骜的语言,沉重的幽默。
研究的目的:
1、了解孔子“桀骜的语言,沉重的幽默”形成的原因、背景,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巨人——孔子。
2、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研究兴趣,为将来从事研究活动提供一个思路。
3、有意寻找文与史的结合部,对春秋时代的历史作进一步的了解。
4、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和条件,提高自己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5、协作与资源共享。
活动的原则:
围绕课题,学生可以自行设计问题,教师主要起组织、协调、指导和评估作用,重点在调动学生学习与探讨的积极性。高三时间紧迫,老师可以向他们多提供一些资料。
研究的方式:
利用纸本和网络,阅读《孔子世家》、《论语》以及后人评述孔子的文章,掌握一定的资料,制作、整理卡片;采用讨论、资料论证和询问等方式,形成初步的观点;再经过讨论、辩论,确立观点,写成小论文。
研究的步骤:
(借助高三寒假这个特殊的时间,制定如下研究计划)
1、由住得较近的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原则上3-6人),召开2-3次讨论会。
2、查阅资料、发现问题,小组内交流,由组长负责记录。
3、小组陈述:经历了哪些实践过程,收集到了哪些资料,形成了哪些共识,有哪些异议,有哪些研究上的困难等。
4、对小组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未达成一致的问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