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学初探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5/21 22:53:1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0450字。  
海子诗学初探
  引 言 
  天才并不是什么赠品,而是人们在绝望的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一条脱身之路。 
  ——萨特:《圣热内:戏子与殉道者》 
  一 
  海子在不到7年的创作生涯里写下了近300万字的作品。作为八十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诗人之一,海子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地位十分重要。正如骆一禾所说的:“海子是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海子的创作散发出的巨大光芒不容我们回避。 
  然而海子诗歌的繁复面貌让每一个进入它的研究者都感到了阐释的困难,这一点从学界对海子的研究状况就可以发现:古典学者从他的诗歌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神学家看到的是先知情怀和圣徒意味,哲学家则对他的死亡兴趣浓厚;而诗人们的评论也鲜明的分为两极,有的奉他为本民族贡献的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而有的则干脆认为海子的写作是一种“过时”和“失效”的写作。这种对海子的哈姆雷特式的探讨让海子的诗歌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 
  但是目前还没有将海子的诗学论文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学术文章,人们还没有充分留意到他这些蕴涵丰富而且自成体系的诗学论文,尤其是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对理解海子的创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很多人都忽略了其诗学论文透露出来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西安诗人就称其为“虚妄的诗学论断”,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进行深入的阅读,没有理解海子的创作背景以及海子所涉猎的大量文化内容。而且对海子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文章大多数还是集中在一些诗人和诗评家,学院的学者们对他进行的学术研究的文章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海子研究的宏观性也言述多于对海子诗学细部的研究,尤其缺乏对海子诗学概念及其演变的细致辨析。 
  所以本文旨在以梳理海子诗学论文入手,从本体、主体和创作三个方面来研究海子的诗学观,并以此为基点,探索海子诗歌,尤其是他还未得到充分认识的长诗的内涵和意义,因为他的这些诗学论文和日记是伴随着他的长诗创作进行的一个自我总结和阐释性的文章,对理解海子的诗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最好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具有独立的诗学和文学价值。 
  面对海子史诗创作遭受的置疑,我认为有意义的不是争论海子史诗创作的合法性问题,而是从他的诗学和创作中发现对诗歌乃至当代文学的一些启示,从他燃烧的生命和宏大的追求中探询有意义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绕开海子诗歌所具有的复杂性,比如在他大量的阅读中如何从既有的史诗作品中吸收经验,他如何学习了传统文化合《圣经》、印度史诗等其他民族的经典,他在何种程度上领悟了这么多古典文化的精髓等等。 
  这是一种个体的诗学追索,但也通过这个个体,折射出更大范围内的诗学问题,海子是八十年代前赴后继的诗歌运动中一个典型的个案,他有意识地对前辈诗人和人类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这不仅仅是当前学者们所谈论的海子诗歌里的某种文化面貌,在小的方面,甚至一些概念、词语都能够找源头。另外,海子的诗歌理论和他的创作结合的是如此之紧,每一个阶段创作的变化都清晰反映在他的这些文章里,因此从诗学的角度理解他的创作演进是一个可信的角度。透过他的作品与生死,我们仿佛看见那个狂飙突进、辞彩飞扬的年代里充满幻觉意味的文学氛围,得以窥见中国新诗史上的诗学演变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诗学问题。当然,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还需要时间,我的论文算是抛砖引玉。 
  二 
  “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了解那些大的语境,没有那些大的语境,诗歌的声音就没有回音。” 八十年代,一个过于敏感的词,思想和文学的狂欢,历史的加速度,很多思潮还未消化就很快地被PASS掉,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曾这样形容他所经历的那个年代:“80年代的文化氛围总体上是不真实的,富于幻想的,那是胜利后的狂欢造成情绪上的过度亢奋,有点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了。” 诗歌在“新时期”以运动的面目出现,“朦胧诗”以后,特别是“新生代”的诗歌团体的纷纷出现,俨然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西方各种诗学潮流或理论在短短的十年之内上演一遍。“史诗”曾经在江河、杨炼以及四川的廖亦武、欧阳江河等人的努力下有过广泛的影响,八六年之后,带“后”字的先锋诗歌团体已经对史诗、文化诗不再感兴趣。从于坚、韩东直到伊沙的民间、口语写作方式取得了更大的影响,“文化”与“史诗”式的宏大符号被解构,“诗歌烈士”已然成为神话。 
  诸多诗人将1989年当作了一个转折性的历史纬度,欧阳江河的著名诗学篇章《1989年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以文本的方式宣告了另一个写作情境的来临。不仅是海子这一年3月的逝世意味着某种诗学理想的轰然崩塌,对诗人们而言,政治经济气候的改变才是其创作转向的荒凉性背景:“1989年在人们心灵上唤起了一种绝对的寂静和浑然无告,对此,任何来自写作的抵销都显得不足轻重,难以形成真正的对抗。” 除了大批诗人出国或“下海”以外,九十年代的写作在“知识分子”和“民间”写作有意或无意的对立之下朝向一个未知的旅途。 
  从1983年起,海子居住在距北京六十多里地小城昌平,在孤独中,甚至是在贫寒里,海子开始建造他的诗歌殿堂,但到1989年他自杀之时,只有一小部分诗歌得到了发表。等到《海子诗全编》于1997年出版之后,人们才得以全面地了解海子的创作全貌,在这部厚达900多页的作品集里,有长诗、短诗、诗学论文三部分组成,再加上对海子的创作有深刻了解的好友骆一禾、西川的阐释性文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作体系。而笼罩在他身上的种种猜测(很大程度上与他的自杀有关)和神话开始获得更为清晰的线索。 
  作为一份个人的阅读文本,我的探讨还必须佐之以诗人的生涯,那是他的诗歌足迹和个性背景。从前到后的翻阅,一条生命燃烧的轨道铺展开来,这个急切渴望从生命灾变中抢救东西的人继承了枯槁的外表:蓬乱的头发和潦草的面孔(像他的“瘦哥哥”凡高),这是内心燃烧后而诉诸外表的,而这一切又显得何其亲切!这种顿悟存在本真的天才必然会加速实现自己的创造,时间的秘密通道被他们发现了,对陀斯妥耶夫斯基来说,生命的豁然洞开在于生死之间的刹那转换而带来的心灵震颤以及牢狱之灾中卑微的尘世体验。带给海子这种顿悟的是什么:查湾村?北大?昌平的孤独?还是做一个史诗诗人的野心?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