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10字。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
刘奉光
(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道德的根本问题是义利观的问题。孔子认为义首先包涵道义的意思,其次应包涵义务的意思。孔子认为义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孔子认为义是维持君臣民关系的法宝。孔子认为利虽然人人需求,但应当利民惠民我不贪利
在孔子的义利观中,义和利是对立的概念,他褒义贬利,同时又认为义和利是辩证统一的。孔子的义利观在历史上留下了积极的影响。我们应当重温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辩证地处理义和利的矛盾,行义以达其利,争取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关键词:道德义利观孔子影响辩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道德的根本问题是义利观的问题。对义利的态度和取舍是检验道德的最终标准。人的一生总是在义利取舍的矛盾中艰难痛苦地选择。有唯利是图者,有见利忘义者,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者,有舍生取义者。以致言论亿兆,故事万千。作为伦理道德大师孔子,对义利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一、 义包括道义和义务两个内容
孔子师徒认为义首先包涵道义的意思,他说:“行义以达其道”(《论语》§16.11),他的徒弟子夏则说:“信近于义”(§1.13),意思都是指人要讲道理、守信用,这便是道义、义。
孔子认为义其次应包涵义务的意思,他的高徒子路曾说:“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18.7),孔子没有反对,这显然把义指为君、臣、民三者之间役使和效劳的关系,即义务。
孔子认为义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他说:“君子义以为上”(§17.21),又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意思是君子处世,无可无不可,要以义为规范准绳。孔子要求人们“见利思义”(§14.12),“见得思义”(§16.10)。孔子希望明智的君子们要“务民之义”(§6.22),意思是领导人民走向义。孔子认为以身作则是“务民之义”的好方法,他说:“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13.4)。
孔子认为义是维持君臣民关系的法宝,他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1),子路秉承孔子的教诲,也曾说:“不仕无义”(§18.7),意思是说,不为帝王当官做事是不义的。
孔子对义的论述,成了千古名言,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这些豪言壮语激励着历代忠义之士,或高风亮节,安贫乐道;或慷慨为国,视死如归。
二、 利民惠民我不贪利
孔子认为利虽然人人需求,但如果放纵地追求利就招致怨恨,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4.12)。由此,他自己很少谈论利:“子罕言利与命与仁”(§9.1)。孔子主张不贪图小利,他说:“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17)。孔子认为义是诫止人们不贪利的法宝,他希望人们“见利思义”(§14.12)。
然而利毕竟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孔子主张要利民、惠民,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0.2),意思是说用民人有利的事物去便利人民。孔子办教育就是这样的实践:民人希望读书获利,情愿交学费学习;孔子收费办学,对民对己都有利。这便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认为利是调动人的一种工具,“小人喻于利”(§4.16),可以使小人听话受治,明智的人会因为行仁获利而保持仁德,他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4.2),意思是仁人会安于仁德,智者会以仁德获利而守于仁德,所谓“吃小亏赚大便宜”正是“智者利仁”的奥妙。
孔子对利的克制态度影响了后人,所以后人在取利的时候或文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