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之比较

作者: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王志连  时间:2008/9/22 18:56: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921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有两颗照彻世界的璀璨明珠:一是孔子,一是陶行之。他们都是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
  春秋以前,教育为贵族所垄断,平民子弟跟教育几乎是无缘的,为此,他们只能成为社会底层的被奴役的工具。大约从公元前522年开始,这一格局被孔子打破。在他30岁左右时,从事创办私学活动。他在教育上的惊人举措首先是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对于“有教无类”,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为此,孔子在招收学生时明确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 、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弟子的成分复杂,大多数出身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也有个别商人出身,如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孔子私学中,弟子品类不齐,各色人物都有,实是“有教无类” 之范本。
  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有“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自己也说:“受业身通者 七十有七人。”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包含着朴素的民主思想,虽然在主观上他培养的学生依然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在客观上他打破了人的等级尊严,强调了在人的发展中教育的作用,首次提出“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否定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这对后世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陶行之便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第二座里程碑。
    被毛泽东同志尊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被宋庆龄先生称颂为“万世师表”的陶行之,他毕其一生的贡献便在于“乡村教育”。
  陶行知说,“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中国以农立国”,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然而乡村的学校只有百分之十”。中国乡村教育的落后,“可说已达极点”。因此,要想提高农民的素质,“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改造中国农村社会现状,“建设新中国”,就必须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发展中国农村教育事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留学归国后,即放弃了大学教授、教务主任、校长的厚薪高位,到乡村去办师范,致力于乡村教育的改革和探索。1927年3月,他在南京郊区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他主张全心全意地为工农服务,要为农民“烧心香”。为此,他提出了 “全民教育”的口号:“不论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妇女,成人和儿童,不分宗教信仰、种族、财富及所属阶级有何不同,都一律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他办教育开宗明义就是要为劳苦大众服务,首先是为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朋友服务。晓庄师范的学员有许多是农人的子弟,他在重庆办育才学校,收的是难童和烈士的遗孤。他一生把温暖的双手伸向广大的人民,把爱的心胸向最下层的人民敞开,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真诚的爱戴,他的“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成为后世之师的职业道德标准。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也是各行各业全体公民的楷模。 
  陶行知先生教育理想是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知识为公”,他的本质是“人人平等”,是“民主”,陆一定曾将陶行知为人民解放、为民族解放、为生活解放的生活教育思想称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而孔子尽管在教育上有许多建树,但受历史局限,他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实质上是人与人的不平等,是不民主,而陶行知提倡的“全民教育”、“知识为公”,“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与旧教育相比是教育思想的一个质的飞跃。
  孔子教育思想的支撑点之一是“君臣父子”的儒家观念,既然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官为民纲”,等级森严,那么,居于社会顶层的统治阶级、封建士大夫就不必亲身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他所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他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所以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 樊迟要学种田、种菜,他当面拒绝。陶行知先生在办晓庄师范时甚至经常挑粪上山,人称“挑粪校长”。他认为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应该在乡村社会的改造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教师心里要装着学生,装着农民,要努力使自己“农民化”,具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要求在做的同时教,在做的同时学,教学做三者是同一件事,教学做三者做是核心。这与孔子的教育有本质的区别。
  今天,我在这里重提这两位伟大的教育家,不仅仅是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学习并继承他们的平民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这两位大师身上的为教育而全身心地投入、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为了让“希望工程”在中国大地上消失,让全国的儿童都能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我们肩上的担子还很重,教育改革之路还很漫长,“教育立国”依然是今天乃至以后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小农工 于07-04 18:34发表评论: 第1楼
  • 请看看 北京大兴行知新公民学校的美术班 那里就是你们讨论的典型平民教育的再现,是具体平民教育有结果 有收获的典型,现在谈的太多,我呼吁专家们到贫民教育第一线,要善于发现,给与论证和支持-小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