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60个字。
沉入语言,品读文章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
遂昌县大柘中学叶锦雄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的“抓手”是语言文字,本文围绕品什么、怎么品两个方面,结合实例谈如何品味语言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品味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以阅读教学为先导,从科举时代的“读经”,到建国以后的“教学大纲”,无一不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传统意义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的是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而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现代语文教学的阅读目标,在理念上有了较大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新课程在我县实施已经五年了,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一定要破繁戒空,讲求脚踏实地,切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我个人认为“语言文字”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找,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王尚文教授也说:“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凝结着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就是赏析、体味语言,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和用心,读出文中的美点妙处,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那么品味语言要从哪些角度入手呢?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词语。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戈茨基认为,思想不是在词中表达出来,而是在词中实现出来的。深入品味词语,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是意味深长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又是“大约”,又是“的确”,岂不矛盾?但仔细想想,这话是有道理的。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孔乙己是一个好喝赖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到年关,始终没有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了结尾处看似矛盾的关键词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社会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2、启发学生品读句子。句子是言语运用的基本单位,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我们品读的句子可以是关键句或含义深刻或生动的句子。在课文《社戏》中,结句是很耐咀嚼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