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40字
感悟父爱的力量和永恒
——我是怎样教《背影》一课的
莘村中学语文组 刘 攀
《背影》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也是一篇传统的老教材。
按照我备课的设计,这节课主要做两件事,一是让学生理解这篇纪实散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题;二是品味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中饱含着的父子深情。
1、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一样,都是伟大的、可尊敬的。父爱同样是深沉、凝重、细腻和永恒的。如果让你来写自己的父亲,你会抓住什么来写呢?学生议论纷纷,争相谈自己的意见。
老师:同学们所讲的这一些——写言语行动;写相貌;写眼睛。都是从正面描写的。如同照相,是一定要照正面的。然而,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朱自清先生,却选择了一个与众人不同的特殊的视角——背影,来写他的父亲。(板书课题)让我们走进课文,跟随朱自清先生的笔端,去体验“背影”那种意蕴丰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我之所以如此设计导入,是为了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产生碰撞,因为教师应设置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学习得到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导入之后,听录音范读课文,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去体验、领悟作品的韵味,去感知作者的心声。然后,学生再带着问题去自由朗读课文,去感悟课文内容的意蕴。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听读课文:⑴课文中几次写了背影,分别在课文的哪一段?⑵试给每一次的背影之前加一个恰当的修饰成分(是怎样的一个背影)。⑶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深情?
这一个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整个过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结果。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这个主体,特别是探究在“背影”前加修饰语的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答案即便是不太确切,语言不太简练,老师也不要急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因为学生对文章的反映本来就是多元的。让学生在讨论中修订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得以体验学习的过程。这样,学生就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之中,处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之中。
3、整体感知课文后,便进入教学的第二个板块。抓住重点语句来研究和赏析。
老师:四次描写背影中,哪一次写得最详细?
学生:第二次。在文章的第6自然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