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温暖生命——教《背影》一文有感

作者:王兰  时间:2006/9/18 8:57: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243
  就要进行《背影》这篇传统课文的教学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好知识点,又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对父爱产生情感体验,并在交流的过程中迸发情感深处的火花呢? 
  我想最关键的是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使教学拓展和能力迁移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种“至爱亲情”。 
  在新课的导入过程中,我努力营造氛围,希望让学生们能够迅速地感受到父母亲情,于是我提了以下的问题: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情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色里?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说出你的心声,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感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讲述了自己十分感动的一件事情。“同学们,老师最感动的也是父亲的背影。在我五岁的时候,身体十分虚弱,看过很多医生,都查不出是什么原因。父亲便带我到了省城的大医院。由于要做彻底的检查,需要从身体的各个部分抽取一定量的骨髓来进行化验。在抽骨髓的过程中,钻心的疼痛使我一次次大声地哭喊起来。突然,我看到隔着病床白色布帘的后面,高大挺拔的父亲背对着我,手不停地擦拭着脸上的泪水,无声地哽咽着。看到父亲模糊的背影,我似乎忘记了疼痛,因为我知道父亲他一定比我更痛……”说到这里,我看到许多学生低下了头,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儿,学生们开始互相交流,似乎急不可待地想把自己最感动的体验说出来,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首先是语文科代表何倩雯站起来发言说:“我最感动的是父亲的谆谆教导。记得有一次,我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爸爸没有买给我,我很生气,差点儿把家里的古董花瓶弄碎了,可爸爸并没有责备我,他心平气和的告诉我为什么不买那件玩具,还给我讲了许多灾区孩子的故事,使我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 
  班长吴燕珊说:“最触动我心弦的父爱是在小学的时候,有一次7点多钟才放学,那天寒气逼人,街道上格外冷清,父亲跑步赶到学校接我,从那本来就十分单薄的衣服中脱下比较厚的一件披在我身上,可我却清晰地看见父亲的额头上满是冷汗。这件事情深深地触动了我。”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迅速被挖掘了出来,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接着,一个巴掌、一声叹息、一个眼神、一滴热泪、一个转身、一句唠叨、一个微笑……都讲述了学生们对于父爱的理解。这时,我忽然发现,我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内心情感也很丰富、很细腻。只是我们平时忽视了,没有很好地挖掘、引导。看看这群站在讲台上对“父爱”有话可说、有情可诉的孩子,我不禁感慨万分。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异常顺利,学生们全神贯注,不论是朗读,还是分析课文,还是交流讨论,学生们都极其认真地去对待。不论是对于课文的理解,还是对作者感情的把握,都十分的准确和到位。课堂十分的融洽。 
  快下课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切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自然地推向高潮。我又趁着学生情绪高涨,设计了以下的探究仿写: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父爱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只是因为它总是沉默,不向母爱一样外露和张扬。朱自清先生说,父爱是一条细细流淌着的河流。那么你又是如何理解父爱的呢?请仿写:父爱是…… 
  思考片刻后,有的学生先用笔写在纸上,也有的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于是我请了一个小组的学生用“开火车”的方法轮流来说说自己所仿写的。有的说,父爱是一座巍峨的大山;有的说,父爱是照亮前路的一盏明灯;有的说,父爱是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有的说,父爱是宽广的大地;有的说,父爱是一杯清香的绿茶;还有的说,父爱是滋润万物的春雨…… 
  不知不觉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同学们,老师相信,如果你们的亲人在这里,听到你们这些肺腑之言,他们一定会为你们的话而感动的。日本谚语说得好,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就让我们从今天起,好好珍惜,多与父母沟通,为他们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再去追悔,好吗?”学生们都懂事地点了点头。 
  完成了《背影》一课的教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很好地调整传统的教学思路,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尊重和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情感体验,通过教学设计的层层递升,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爱”的氛围。有爱的内心是美好的,有爱的言词是动听的……我想,只有学会了爱,才能学会珍惜人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点燃了学生情感深处的火花,使学生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基本上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