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删除《背影》的热议所想到的
作者:湖南 吴同和 时间:2010/12/27 9:19:25 来源:变脸天使转发 人气:801
《背影》删与不删,本来也没什么可讨论的。如今要删篇把文章,实在太容易,无须借口,也不必编造什么借口,否则,会弄巧成拙,无法自圆其说的。例如要删《背影》,竟然以“文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为由,谁能接受?北大副教授丁启阵先生却对此加以引申,认为删去是“出于‘语文方面’的问题,‘交通规则’并非主要论据”(言下之意,“违反了交通规则”是“论据”之一),进而认为:“《背影》中的感动是不健康的,其孱弱病态的文风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汉语值得追求和提倡的正确方向。其一,《背影》运用了一定的作文技巧,语言流畅煽情,属小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其二,朱自清的散文水平并不是最高的,作品也不是有力量的、健康的。以孱弱的文风,体现了病态的审美观;其三,朱父本人是一个不忠不孝不慈的人,书写该人物的文章不应该通过课本教材代代相传……”(http://club.zhyww.cn/thread-66-1-1.html)
对于丁先生的高论,接受者可能不会很多;对此展开讨论,也没有什么意义。如能重温《吕氏春秋•察今》,或许就不至于无端指责佩弦先生其人其文了。至于《背影》的感动健不健康、文风是否“孱弱病态”,丁先生说了不算,谁说了也不算。其实,这“感动”,这“文风”,影响几代人,感动了几代人,这不争的事实,丁先生也是很清楚的。
因此,要删除某文,最好不要说理由;因此,我才有了如下的联想:
2005年3月21日23时,葛振林老英雄(1917-2005)病逝于湖南衡阳。当时,有一个场面,定格在人们的心里,予人以永远的怀想:在衡阳市殡仪馆,学生们非常恭敬地站在葛老的遗体边宣誓:“要永远学习和发扬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为了重温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老师带领学生拿起课本,围成一圈,在殡仪馆的走廊上大声朗诵《狼牙山五壮士》。但是,就在那一年,上海市新语文教材已经正式删除《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同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课本也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内容。
2007年10月,到山西永济参加“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幸参观了驰名中外的鹳雀楼、普救寺和黄河大铁牛,领略了山西文化的大度、高度和厚度。记得当时有一位20岁上下绰约雅致的导游小姑娘一路陪伴,每到一个景点,她口若悬河,如数家珍,令游览的专家教授赞叹不止,无比愉悦,大家都觉得她与景观已融为一体。可是,在鹳雀楼,我问她:“刘胡兰的家乡文水县离咱们这儿有多远?”小姑娘茫然:“刘胡兰是谁?我没听说过。”我于是感慨,这孩子可以把有关鹳雀楼、普救寺和黄河大铁牛的故事传说、诗词歌赋背得滚瓜烂熟,但是,竟然不知道影响了几代人、感动了几代人,并且会继续影响和感动下去的人民英雄刘胡兰——何况是山西的英雄!看来,《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篇课文从小学教材中删掉肯定很久很久了。这不能怪她,教材给删了,她何从知晓?
关于课文增删的新闻和质疑,时见诸报刊电视,我们干脆熟视无睹,充耳不闻?
比如说,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成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一座丰碑,前若干年的中学语文教材有好几首,可现在呢?鲁迅作品在过去的中学教材中各册都有,而且不只一篇,的确让师生不好理解;但现在有人提出全部撤掉,难道反而正常?古今中外许多经典文章甚至在“语文读本”里也没了踪影,上海小学教材已将刘翔替代“狼牙山五壮士”,这又是怎么回事……然而,我们却看到另类令人深思的现象: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报道,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在上海再度走俏,这实在太有戏剧色彩;有许多老师开始回想上世纪末人教社编写的那套高初中语文课本,包括教师用的教学参考书,认为那是珍品……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语文教材当然不能一成不变。“人或益之,人或损之”,本也无可厚非。现在不再是人教版一统天下,语文教材版本很多,读本更多,这是好事。但忽而想到南朝梁文学家萧统(501-531)编撰的《昭明文选》,想到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古文观止》,想到蘅塘退士孙洙(1711~1778) 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的《唐诗三百首》,想到沈德潜(1673~1769)编撰点评的《唐诗别裁集》,想到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想到上世纪末人教社编写的那套语文课本,想到……
多好的语文教材,多好的语文读本。虽然有些读本(如《昭明文选》),我们并没有通读。
于是迷惑:“人生读书糊涂始”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