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10字。 浅谈有效的合作学习
惠安县惠南中学 郭碧香 (本文已发表,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擅自发表,否则后果自负!)
《语文课程标准》里面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呢?《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解释说:“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组员间的相互尊重、沟通与评价等。”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便于扩大信息交流量,有利于激励学习竞争,激活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发展的机会。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过程必须倡导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共识,但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组分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
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而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简单搭配而成的,这样人员简单地搭配难免会存在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谁组织,由谁记录,由谁发言,同学发言时其他成员做什么等等,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学优生主宰课堂,学困生扮演听众的角色,难以保证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共同得到提高。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
课堂气氛看似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索性,根本没有合作的必要,这样既浪费教学时间,教学效率又事倍功半,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
第三,教师作用的游离。
教师“下令”开始合作学习后,教师往往成了课堂上最无所事事的一个人。教师要么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要么自己站在讲台上翻看资料,要么目光迷离神游乎外,要么随意在教室走动作壁上观,要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便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种缺乏教师指导的合作学习,其效果不佳。
第四,教师的评价不到位。
教师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学习困难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面对以上种种,我们该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在建立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
(一)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二)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间同质是指每个合作小组之间在人员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