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程少堂《荷花淀》公开课讨论汇编
- 资源简介:
- 约10420字。关于程少堂《荷花淀》课及“语文味”讨论汇编
七大山人: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优点:1、文化味浓。2、激情澎湃。3、师生互动。4、深圳特色。
缺点:1、文化为主,文本为宾,有喧宾夺主之嫌!
2、上课如作画,色彩有明有暗,有热有冷。此课有明无暗,有热无冷,处理单调!
Aimin:
我的看法:
1、这是体现“多元解读”思想的课例。所谓“多元解读”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不管怎么说,从“政治视角”“文化视角”“经济视角”等等,都应该是可以接受的。这节课侧重“文化视角”,确实有创新之处!
2、从“文化视角”解读,能不能推出“这就是一节‘语文味’实足的课”?我以为不能!如果侧重于“文化视角”的解读,就被认为是“语文味”,是否就意味着“语文味=文化味”?这个结论,明显与程老师们所要倡导的“语文味”的核心理念并不一致!
七大山人:
此非“多元解读”也!应该说是“多角度解读”才对。角度虽新,观点却很正统,大家都能欣然接受。
程先生并没有说“语文味=文化味”,就这堂课,他侧重于“文化视角”的解读,仅此而已。真正的“多元解读”在这里:
梁卫星:荷花淀,人性失落的地方
一直以来,中国的战争文学总会令我倍感耻辱。
在世界战争文学中,战争,总是作为一种生存境遇而存在。这是一种非人道的存在,他取消人的日常生活,抹杀人的自然情感,扼杀人的正常欲求,她反生命反人性反人类,是人的诗意存在的全面扭曲与异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世界战争文学的基本原则是反战。作家们笔下的主人公是战争和在战争挣扎的独立的个人。他们以一种对人类的大悲悯,抒写战争的荒谬与恐怖,抒写战争对人的摧残与蹂躏;他们殚精竭虑探讨战争的成因以及人性和人类社会中潜藏的战争化因子,反思人在战争中又是如何进一步被扭曲被异化的。他们不仅严厉批判人性中的邪恶与无知,也不惮于笔墨去歌颂人怎样力求在战争中保持人性的高贵,让人性的光辉照亮黑暗的深渊。他们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人,个体独立的人;他们力图剥开覆盖在人身上的重重迷障——它们或许植根于人的内心,或许植根于人类社会;它们或许有着非常漂亮的外衣,比如正义、真理、国家、民族、爱、理想、希望……诸如此类的可以压死人的种种借口;力图导引人类恢复被遮蔽的存在,走向诗意的栖居。或许正是因此,世界战争文学总是给人一种上帝与人同在的慰藉,绝望与荒谬之中总有一缕悲悯之光抚摸着人类伤痕累累的灵魂,让人于苦弱无助的深渊中窥见存在之光。
然而,我们的战争文学呢?可笑的是,战争在我们的作家笔下不再是一种反人类的生存境遇,而仅仅是这一个或那一个被贴上了正义标签的党派与主义及其意识形态表现自己的舞台。因此,我们笔下的战争竟有了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自然,我们所从事的是正义的战争,自然,我们所表现的也是正义的胜利。邪恶与恐怖的不再是战争,也不再是人与社会所具有的战争化因子,而是被所谓的正义、真理所排斥的人——我们称之为敌人。自然,敌人没有为人的一切正常欲望与情感,他们只是罪恶的代名词,我们的战争美学就这样粗暴的取消了一部分人的为人资格,自然,我们也无须思考战争的成因,这还需要考虑吗?不就是因为一部分人类的异己与他们所信奉的异端邪说吗?我们的文学也就顺理成章只有一件事了。那就是歌颂:歌颂战争,歌颂战争的正义,歌颂领导战争的党派以及意识形态和领袖。那么个人呢?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这种战争美学不可能允许个人存在,一旦允许个人存在,也就是允许独立的思想存在,如果有了独立的思想,那么,这种战争逻辑也就行将崩溃了,试想,这样的战争美学又怎能容忍自己的掘墓人的存在呢?如此,我们的战争文学在存在之先就已彻底消灭了具有个体独立的人。我们又如何指望看到基于人道主义立场而生发的对战争的诅咒与反思,又如何能看到对人与社会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