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20字。《孔雀东南飞》是一个爱情悲剧,从另一角度试着阐述清楚这一悲剧的成因。
从婆媳关系来分析《孔雀东南飞》爱情悲剧成因
饶平四中 杨国良
《孔雀东南飞》是封建制度下的爱情悲剧,“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逝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个序如同现在的市井新闻导语,是这首千古绝唱的由来:焦仲卿的母亲将儿媳刘氏赶回了娘家,刘氏为了坚守爱情的承诺,誓言不再嫁人,不惜以死明志。丈夫焦仲卿知道后,也同赴黄泉。为什么会出现刘焦双双殉情这种悲剧?要解开答案,先看一下文本所处的背景。
我国从战国时代起,开始步入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格局基本确立,奴隶制的婚姻家庭逐步被封建制的婚姻家庭所代替。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在汉代便成了主流思想的理论基础,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便成了当时维护社会与家庭伦理关系的准则,“夫为妻纲”得到明确,男尊女卑的倾向反复被强调。夫妻关系的不平等集中体现在主要由丈夫独断专行的“出妻”制上。妻子如果犯了不孝、无子、淫乱、嫉妒、多言、恶疾、盗窃中的任何一项,丈夫就有权将她休弃。《礼记•昏义》:“妇顺者,须乎姑舅,和于室人,而后当与夫。”《礼记•内则》明确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都是写得很清楚的,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不孝”。
汉末三国时期,正是士族制度盛行的时期,就连善于“不拘一格”选拔任用人才的曹魏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不敢触动士族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压抑了许多有用之才,有识之士。从诗中我们可以推测,焦家也许属于没落士族地主阶层,所以年纪轻轻的焦仲卿就有机会成为一名府吏,而兰芝家中也许属于当时社会的殷实之家,但不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所以刘家才千方百计教给美貌的兰芝所有做权贵之家媳妇的应有技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以期通过姻亲方式抬高自家地位。从社会地位上讲,刘兰芝是“高攀”了焦仲卿,所以焦母才津津乐道于“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整篇《孔雀东南飞》所描写的婆媳关系始终是不可调和的。不管她的儿子如何地表白对妻子的生死相依的深情大爱和不复婚娶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也不管她的儿子因为妻子的离开表现得怎样的悲伤和心灰意冷(“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她总是意志坚决不为所动。是什么使得她与媳妇处于一种水火不容的状况?难道是因为媳妇没有妇德,败坏门风?抑或是懒惰无行,不敬尊长?从诗中对刘兰芝的描写看,这些理由都不成立。
刘兰芝是一个聪慧美丽、颇有教养,又勤俭朴质、待人有礼的女子。尽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她也无怨无悔,尽力忍受;尽管“大人故嫌迟”以至无端被弃,她还是强压悲愤,在婆母怒不可遏时,上堂拜别,表现得既周全得体,又善解人意;尽管对丈夫缠绵依恋,难以割舍,她仍然还是默默承担,没有痛哭流涕,死乞白赖。这样温顺如水的人是绝不会主动制造与婆母的嫌隙,主动挑起与婆母的战争的。这样看起来,婆媳矛盾的制造者无疑就是焦母了,而焦母为什么会那样横挑鼻子竖挑眼,对媳妇百般看不惯呢?我觉得婆媳间矛盾的产生的焦点是她的儿子——诗中的男主人公焦仲卿。是焦仲卿让他的母亲陷入了深深的失望的境地,因为这种失望而使焦母迁怒于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