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鉴赏学法指导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有两点:“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二是分析评价作品思想内容、意境。”由于古代诗歌的朦胧、含蓄和模糊,给考试设题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2002年以前一直采用客观题的考查方式,使用“示错”的选择方式,即需要考生从四项选项中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这种命题方式,有利于统一评分标准,但是不利于考查学生真正的诗歌鉴赏能力。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由一贯的选择题改成了主观题,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我们必须进行系统性的知识梳理。以下结合具体实例,从九个方面来谈高考古诗鉴赏。<br>
(一)了解有关情况 <br>
要深入了解一首诗词,首先要了解有关方面的情况。大致包括六个方面:一是题目,二是作者有关情况(尤其是和作品关系密切的情况),三是浏览诗词时引起的有关联想,四是作者的写作风格,五是有关背景和史实,六是有限的注释说明文字。<br>
<br>
题目即诗歌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例如:《枫桥夜泊》从“枫桥”、“夜”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姑苏城外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推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漂泊情怀。<br>
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当然,不是对所有的诗题、词题都需要研究,但有些题却非研究不可。如李商隐的《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br>
这诗题就很值得玩味。花下醉,真是醉得奇丽,醉得惬意。然而此醉是不胜酒力而微醺呢,还是观赏花艳而陶醉呢?看来,“醉”字有双关。诗人因不胜酒力而去“寻芳”,已是微醉,看到百花吐艳、溢彩流芳又不禁陶醉,这才有后面“更持红烛赏残花”的情趣。像这样的题目就值得推敲。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