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640字。
遵路识斯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新解
xzb12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一直以来,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兴趣。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章结构和主题的认识,历经发展变化。这一点,我们在现行教材的研讨题中可见一斑。其实,依照阅读的读者理论来分析,不同的读者,因其个人所处的时代、生活体验以及阅读深度等诸方面的差异,对于文本的解读自然是不尽相同的。换言之,读者对于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不确定的;而与之相对应,作者在创作时,他们的意图则相对是明确的。这是阅读理论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作者理论。因此,我们在分析作品时,不妨也从作家创造的视角进行探讨,认识其在创作时特定的环境和事件,并把整个作品联系起来。
一、 从整个作品来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个散文集,共10篇,另加小引和后记,创作时间从1926年2月起,至11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小引和后记分别作于1927年5月和7月)。最初发表时配有副题,为“旧事重提”,并标有序号,表明作者从创作第一篇起,就有意写成一组作品,成为一个系列。也就是说,其中的作品虽或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就整体而言,却有一个统率全局的创作意图,有一条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那么,这条主线是什么呢?对此,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说得非常清楚,他认为:“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里的杂文,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的确,如果我们把视点放在这个背景之下,再来研读这些作品,就不难发现,这些作品看似都是回忆儿时和年青时的人和事,但其实与《华盖集》系列中的杂文一样,都集中地指向了女师大风潮和与现代评论派,剑指现实中的人和事。综合起来说,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对现代评论派的真面目的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