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常无华,相荡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有人认为,中学教学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只适用高一、高二年级的新授课,而在以复习旧知识、讲解练习为主的高三课堂上,却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无法发挥其作用。经过长期以来的思索、实践,我对此问题有了重新认识,并设计出新的比较适合于高三语文教学的结构形式。如图所示:<br>
空间结构:<br>
学生为学习主体<br>
训练为学习主线<br>
教师为教学主导<br>
教学过程:<br>
定向─自研─讨论─反馈─答疑─总结<br>
<br>
一.定向<br>
定向就是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性。高三教学也必须从定向开始。高三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根据教材和学生这两个实际,正确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在今天的高三课堂教学中仍有两点错误认识:其一,传统观点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中充分地备学生、备教材的基础上制定的,正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把它交给学生是多余的。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制定、实施教学目标的完成,而对学生则是进行目标“保密”,因此,学生除了被老师牵着走,别无其他选择。其二,传统观念认为,高三课是复习课、练习讲评课,教学目标(分复习、讲评目标)是很明白的了,无非是复习一个知识点、完成一套练习讲评而已,无需制定什么目标。因此,出现了“复习课上一个本(教本、复习提纲)、讲评课上几张纸(训练题)”这种现象,整节课教师以讲为主、一讲到底。<br>
心理学证明,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它能对人的活动产生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满足他所需的目标。而动机又往往同目的一致。因此,学生越是牢固掌握教学目标,就越能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这也证明了课堂教学目标的明确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而应是决定当堂课成败的重要环节。<br>
需注意的是,在目标制定中,为了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和部分学生“吃不掉”的矛盾,目标要有弹性,对优生不予限制,对差生不加苛求,尽量让教学目标落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以确保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