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剧场效应”

作者:贺登川  时间:2006/11/19 10:10: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20
  对一篇文学作品,不能只是老师一个人讲,而是要与学生交流。一个人讲与交流,是很不相同的。一个是单向的,一个是双向的。就像看电影和看话剧。看电影时,观众在与演员交流,演员也在与观众交流。电影的创造是一次性的,而话剧,每一场都是一次新的创造。在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讲授作出反应,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反应。学生对老师的课喜欢还是不喜欢、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懂还是不懂,都挂在他们的脸上,写在他们的眼神中。老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作出调节。学生在听老师课的同时,你也在读他们的眼神。什么该多讲一点,什么该少讲一点。什么东西这么讲不行,什么东西要那么讲。一读他们的眼神就全明白了。因而,“生动”与“深刻”在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的课堂上,方式、比重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的。一个好的老师,他或她的教学内容,都不完全是事先备课时“备”下的。应该说,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都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师需要在自己讲课的范围内有宽广的知识面,以便在课堂内对讲授内容适时地进行随机的调节。另外,对一部文学作品,往往可以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有的学生这么看,有的学生那么看。出现了“戏剧冲突”,老师要善于化解。学生意见不一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准确,这时就需要老师来引导。有时,却是可以见仁见智的问题,这时,就要在准确把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大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艺术欣赏中培养、发展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充分打开自己的艺术想象天地,在“戏剧冲突”中升华自己的思想。我觉得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方法问题,更涉及到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一定要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又能把知识用活;能独立思考,又善于和人交流的学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