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00字。
突破评改的僵化模式,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让作文不再成为师生心中的“痛”
夜语轻轻
内容摘要:作文,已经普遍成为师生心中的“痛”。本文结合实践,从作文评改方面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不再成为师生心中的“痛”。
关键词:作文 兴趣 评改
在很多中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究其原因,在于作文。是作文,成为了老师心中的“痛”;成为了学生心中的“痛”的,也是作文。
刚参加工作不久,每个学期开始,学生的作文还能够如数交上来,然而好景不长,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本渐次减少,以至于后期交上来的几乎不到班级人数的一半。久之,即出现了老师怕教语文——怕改作文,学生怕学语文——主要是怕写作文这一较为普遍的不正常的现象,其实这是我工作中的切身感受。老师怕改作文,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学生人数众多,工作量大;其二,绝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不主动写作,作文多是被逼出来的,水平低,教师难以下笔,老师批改的过程就是饱受煎熬的过程。学生怕写作文,其原因在于其对写作没有多大兴趣(有的学生对作文存在恐惧的心理)。然而,学生写好作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作文必须得改,学生必须得学写。如何消除师生心中的痛,是摆在老师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叶圣陶先生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但是大家还在干,还要继续干下去,不是很值得想一想吗?”自新课改以来,我一直在潜心思考,不断的摸索,希望能够改变语文教学中这一尴尬的局面。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认为,突破写作评改的僵化模式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改变尴尬局面的关键 。
作文课是学生心中的“痛”,因为一方面,学生希望能够在具有创造性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多数学生的作品往往被教师忽略,甚至被一元化的标准否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在作文教学中吸收了合作教学的思想,改变教师在评价作文时的单一模式和心理定势,突破写作评改的僵化模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