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改三阶段

作者:自贡旭川中学 曹泽均  时间:2006/8/25 7:46:0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83
  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现在正是时候。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是当代学法指导的新理念,中学所有学科中,作文这一块应该是最具开发价值的类别之一。
  作文涉及面广,本文只就评改与写作状态的关系谈一些实践心得。
  传统的评改方法,在低年级或起始年级很有优势,“入门”“升级转换”时规范,可进行定量、定性评价,直观有序,理性色彩浓厚。对规范的文体或纯粹的文本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检测标准,可控性强,便于检测。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威信容易建立。
  不足之处主要有:
  1、教师精力、体力消耗大。语文老师用于批改作文的时间约占总课后做功时间的三分之二;
  2、周期长,反馈滞后。以每班60人,两班120人,每本作文耗时15分钟计,每次作文,需1800分钟,30小时,一般要用一个星期。到评讲时,学生的印象模糊,兴味索然。
  3、受教师个人素养制约程度高。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准,直接影响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修改。如果教师个人能力强,就产生正效应,否则,将会导致灾难性后果——自误误人。
  4、师生都无积极性,学生怕写,老师怕改。作文“真理”只掌握在老师手中,学生获得的作文理论、标准只是被动、静止地停留在观念层面,缺乏个体实践体验,行文提心吊胆,要么“金榜题名”,要么“秋后问斩”,焉能不怕。老师批改一次作文,相当于做一次愚公的后代。
  权衡利弊得失,我们认为,应该尝试让学生成为作文全过程的主人,让学生在扮演 “裁判”的活动中,熟悉评判规则和参与规则的修订,用成果的形态物化学生的成就感,从而逆向激活学生作文的写作状态。公允的成果评价是最具有激励作用的手段之一,特别是对精神性产品。而评价是否公允,一方面取决于老师对大纲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认同度。学生作为主体来实施评价,可以说是最好的认同途径。评价既可以导向,更能引起心态的微妙变化,如果情绪饱满,那么思维就很活跃,思路清晰流畅;如果情绪沮丧,那么思维就比较板滞,思路混沌,纠结不清,语言晦涩,很容易陷入不伦不类的泥淖。
  学生评改作文,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 熟悉通识标准,即作文考试评分细则
  这部份内容虽然很重要,但比较无趣,因为学生起码听过几十遍,没什么新意,况且题目不同,情况就发生变化。所以,学生只需把通识标准记录下来,自己在具体的单篇作文实践中揣摩。
  二、 师生共同拟订出本次作文的评改方案
  教两个班的教师,可先让学生换班浏览,浏览之后,由学生发表看法,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出评改方案和注意事项。这样评改标准就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次,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操作。有时学生还会就一些细节和意蕴展开激烈争论。比如,有一篇写思乡题材的作文,文中写到“我落寞地站在阳台上,月光如水,藻荇参差,面前的一盆花,雪白一团,奄奄一息。头上的玉盘默默无语,似乎‘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一方认为:这几句话,语言优美,意境清幽,似乎还有点冷,借用的课文名句,十分妥帖。另一方则认为:的确有这些优点,但“雪白一团,奄奄一息”不好理解,没说是什么花,又不知是哪个季节,况且“雪白”表明花开得正盛,怎么会“奄奄一息”呢?引用的“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原意是指儿女情长,用来形容思乡之情,似乎不妥当,因为前文并未交代触发浓浓乡愁的诱因,显得突然而矫情。双方展开激烈的争辩,学生争辩时很自然地要去深入思考、揣摩,比较鉴别,从而熟悉评改的角度、方法。而学生的口头发言就是口头的微型议论文,一举多得。一般用时一节课。
  三、 依据方案,先评后改
  先评整体,定性,后评局部,修饰。先由学生筛选整体出错或整体出色的例文,由老师终审。然后由学生大规模互评、自评,并写出互评、自评意见。一般用时一节课。
  所以,一个作文的全流程最多需要四节课,一半写,一半评改。教师可用更多精力关注个别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成了作文的主人,有了主动权,就有积极性,在实践中学习,在互助、合作中探究,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大家勤动手、动脑、动口。作文就像是一场智力游戏。
  这种方法,既发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保留了传统评改方法的优点,克服了其耗时费力低效的缺点。从认知、审美、表达、表现自我的心理层次激活了学生的潜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