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摘要: <br>
1、要使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审美愉悦 <br>
2、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 <br>
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让文言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br>
3、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br>
“读”是文言文神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br>
<br>
<br>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这里,有三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正因为这样,学生也许精于词性活用的分析而拙于优美语言的鉴赏品味,也许熟记段落层次的已有分析而对思想内容的深度难于把握,也许搬来了人物形象的现成定位而流失了自己充分的理解感动。 <br>
鉴于上述种种实际存在的情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br>
<br>
一、 要使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审美愉悦 <br>
文言文教学从其历史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白话文兴起之前,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教学形式主要是官学制、私塾制、书院制,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读法、吟诵法、讨论法、讲座法等。二是从“五四”到1949年全国解放之前,教学形式转为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学方法在较大程度上延续了前人的做法,虽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冲击,但对文言文精华佳作的教学还是处在较高水平,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和现代文学巨匠们(例如鲁迅、胡适、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郁达夫、老舍、冰心等)大都有着十分扎实的文言文功底,有许多人在古代文化、古典文学方面还独有专攻成就不俗。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文言文的教学时而完全淡化,时而点缀一二,且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干预过多,文言文的教学,从篇目入选到形式的分析,到内容的定评、人物的定位,均处在一种大一统的格局之下,尤其是“文革”期间的“批孔”“反儒”“倡法”,不仅使文言文教学面目全非,而且给“文革”后的文言文教学留下了很坏的影响,遗毒至今,没有根除。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