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文言文诵读教学课型初探
作者:顺德伦教中学 李锦辉 时间:2006/9/23 23:02: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69
如何引导学生合理高效地利用文言文教学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更上一层楼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初步尝试: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文言文诵读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产生以来,很快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学生行为咨询专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从学校应满足学生主体需要的基本假设出发,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建构主义也认为:协作应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能力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广为采用。之所以如此,是与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理解相一致的。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某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的正确的理解。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而通过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而且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培养。
以上述的理论为依据,笔者设计了小组合作文言文诵读教学课的四个环节。在实施这四个环节的课内教学阶段之前,先组建各个小组。小组的组建按“组内组间力求平衡”的原则进行。每组由6-8名学生组成。“组内平衡”是指根据学生的普通话语音面貌、语感强弱、表达能力、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小组、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及互相合作。“组间平衡”: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间公平竞赛的开展。
小组组建后,进入实施阶段,也即课内教学阶段:
(一)课前预习:即诵读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完成常规性的准备工作,包括初读课文,通过工具书及注释扫清读音障碍,初步理解文意,划疑难点和关键语句等。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布置思考性的预习题。这个环节首先由小组内各成员合作完成,然后针对疑难,在小组内先讨论,能解决的尽量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由小组推代表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二)课堂诵读指导:
诵读的指导可以穿插在小组诵读练习过程中间进行。内容有:(1)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提出疑难问题,各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教师启发指导;(2)以小组为单位的诵读比赛,要求正确地朗读,特别是要读出语气;(3)点拨内容大意;(4)指出文章思路。这样的教学过程决不仅仅是教师通过书本形式的教材将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而是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性活动的体系。学习不是被动地复制或承受外界影响,而是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形成自己的知识经验。
(三)巩固背诵:主要是以小组间竞赛的形式进行。
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包括:(1)小组抢背,一篇课文教学后,分别提出某些段,让各小组组长组织全组同学抢背。看哪个小组抢得快,背得多,背得好;(2)背诵接力,对新学文章,用接力方式背诵(前一个出现差错,后面的同学立即续上),看哪一组用的人数最少;(3)默写比赛,组织全班默写,小组总评分,看哪一小组得分最高,或各组自推代表参加默写比赛,以代表成绩记入小组成绩。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学生在竞争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提高了成就期望,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学交往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与表现自己能力、个性的机会与场所,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增强。
(四)延伸阅读
教师可以在课外读本中选一篇相应的文言文,让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阅读文章,并讨论、商量写一篇读后感。
以上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设计了“小组合作文言文诵读教学课型”。实践中,学生们普遍反映:小组合作文言文诵读教学课与以往的文言文串讲课相比,形式更生动,效率更高。
1、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以往的文言文学习是“孤军作战”,采用这种形式上课,大家都从跟别人的比较中慢慢学会了如何思考和钻研。这样就从被动地听课进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层面,不断提高自我的期望水平,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因而取得的进步也更大。
2、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促进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此课型的各环节中,相关性很大,各环节环环相扣,使学生在学习时,特别是在课前能主动地预习,发现问题,避免听课的盲目性。
本课型的设计希望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体意识等方面着手、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在第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如何使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互助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避免因“孤立无援”产生厌学情绪,又避免因“吃大锅饭”而产生依赖心理,这是亟待不断思考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