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素材 / 选修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12/24 16:47:0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2890字。选  修
  诗歌与散文•诗歌
  [课程目标]
  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学习要求]
  1.养成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从现代的中外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历史、爱心等的吟诵中感受到真善美的情怀,进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从唐宋诗人对祖国、家乡、亲人、友人等的感怀中体味到美好真挚的情感,进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能够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创作风格、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3.感知诗歌的意象。鉴赏诗歌要通过意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探索诗歌的丰富意蕴,领会诗歌的主旨。例如,现代诗歌中,“黄土地”象征中华民族,“金黄的稻束”代表母亲们的形象等;古代诗词中,月亮代表思乡,菊花、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莲即“怜”,多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杜鹃鸟的哀鸣用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表示悲凉等等。
  4.把握诗歌的形象。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之一。选修教科书中诗歌的形象大致有三类:(1) 诗中描写的景物形象,例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2)诗中的人物形象,例如,戴望舒笔下的“寻梦者”的形象。 (3)诗人自己的形象。常见的人物形象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归隐田园的形象,爱民惜才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奋发进取的形象等。
  5.了解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写人的手法有:外貌(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细节)、心理等的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直接和间接描写等。写景的手法有: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从视、听、嗅、味等人的不同感觉写,从形、色、味不同角度写,从仰视、俯视、平视、近观、远眺等不同视角写。抒情的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修辞的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其他手法有:对比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今、怀古讽今,运用典故,联想想像,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等。
  6.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中外诗歌风格流派。要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语音美、节奏美,借助对关键词句的赏析,感受诗歌语言的内蕴,进而感受诗歌所抒发的情怀。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情趣,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风格。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约,李白的清新俊逸 ,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恬淡优美,徐志摩的忧郁柔美,戴望舒的舒缓优美,泰戈尔的晶莹清丽,狄金森的质朴细腻等等。
  7.背诵《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名句名篇。
  8.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包括押韵、对仗等常识。了解诗歌的分类:(1)从体裁分,可分为新诗、旧体诗(古体诗,包括乐府诗和歌行体等;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大致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2)从表现手法分,有抒情诗、叙事诗和说理诗。(3)从表现内容分,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怀古诗、羁旅诗、思乡诗、登临诗、闺怨诗、游赏诗、送别诗、咏史诗、咏物诗、讽喻诗等。
  [教学建议]
  1.注重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兴趣。平时多向学生介绍诗歌名作,介绍一些诗歌方面的书刊;适时举行中外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朗诵中提升审美情趣。也可用多媒体提供精美的诵读模本和相应的画面场景,让学生得到直观的审美感受。
  2.指导学生掌握常见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从诗歌的形象入手,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字词提炼入手,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从名句赏析入手,分析诗句的情感哲理所在;从修辞手法入手,分析诗歌表达的艺术效果;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入手,鉴赏诗歌景与情的关系;从诗歌的艺术手法入手,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精选经典诗作进行鉴赏,教学时可以精读与泛读、讲读与自读相结合。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资料,或让学生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指导学生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歌的思想内容,加强对诗歌作品的理解。
  4.根据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点,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例如,鉴赏《大地》和《黄土地》两首诗时,可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从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赏析;对《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一些板块可采用整合阅读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艺术风格。
  5.重视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注意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突出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不要过于专注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6.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美诗歌,朗读、背诵经典诗词。
  7.鼓励学生尝试写诗歌,指导学生办诗歌板报或诗歌手抄报。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诗歌刊物,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诗歌与散文•散文
  [课程目标]
  1.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4.尝试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学习要求]
  1.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散文的“形散”,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题材广泛,不受时空的限制;二是指笔法自由。散文的“神不散”,是指文中不受时空限制的内容,有主有次,有详有略,都是为了表达一个中心。散文在结构上往往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2.了解散文的类别及其特点。散文主要分三类:(1)抒情性散文。侧重于表现思想感情、内心体验。它们或在咏物状景时言志抒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