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报告文学作家作品简介
- 资源简介:
- 约11380字。报告文学作家作品简介
1、萧乾(1909-- )的报告文学作品多收入《人生采访》、《土地回老家》、《萧乾散文特写选》等集子中。
萧乾于1939--1946年任《大公报》驻英记者,在欧洲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作为在西欧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他创作了大量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剑桥书简》、《矛盾交响曲》、《血红的九月》、《伦敦三日记》、《银风筝下的伦敦》等篇,以多彩的笔墨,展现了战时英国伦敦五花八门的景象。他在作品中写出了英国的战时总动员,反映了英国人临危不惧的镇静与幽默,也写到了英国社会的某些消极现象。
他的作品反映的题材虽重大,但并不以对政治、军事的观察和分析见长,而是善于从比比皆是的细节描写入手,娓娓道来,将英国人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形象地表现出来,别有一番魅力在其中。比如,他的作品中曾描写了这样一个场面:大战正酣,炸弹和高射炮的音量震耳欲聋,而音乐家们却在市中心的国家艺术馆演奏着午餐音乐,听众没有座位,就站着一边吃汉堡包,一边听根本听不清的室内乐。其实,这“与其说是去听音乐,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示威运动”。
曾有人说过,“报告文学原来能将叙事、塑象、状物、抒情、议论熔为一炉,而将这五者交溶得如此巧妙,浑然一体,萧乾是其中的一个。”这是对萧乾报告文学艺术风格的最好的概括。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小说与整个战时文学一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反映抗日斗争中人们精神面貌的作品涌现出来:正面歌颂抗战期间新人物、新事物的有:萧乾的《刘粹刚之死》等。
30年代中后期,报告文学创作迎来了丰收的成熟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一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在艺术性、思想性上都非常成熟的作品的集中问世。它们是萧乾的《流民图》、《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国际援助的滇缅路的修造情况。
2、魏巍(1920--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表了一批报告文学作品,后结集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部集子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抗美援朝斗争的光辉历程,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深刻揭示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谁是最可爱的人》不仅是他朝鲜通讯的代表作,也是整个抗美援朝题材报告文学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选材严格、精炼、挖掘深入是这篇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作者曾说: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因此,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把本来要用的二十多个例子只保留了3个,一个是松鼓峰战斗,生动地表现了战士的英勇顽强和对敌人的仇恨;第二个是马玉祥冒险抢救朝鲜儿童,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三个例子是作者同战士们的一段谈话,反映了战士们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操。这三段故事各有侧重,但都从不同角度突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
不少特写镜头的成功运用,是作品成功的又一因素。如“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表现了战士们以苦为乐,苦了我一个,幸福大家的幸福观;还有最为激动人心的,对烈士们尸体姿势的镜头描述,则把战士们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漏尽致。
抒情、议论、叙事巧妙地融合为一,是这篇作品成功的另一原因,也是作者的主要艺术风格。
3、孙谦(1920--1996)是著名剧作家,他写于1964年的《大寨英雄谱》是60年代描写为改变贫困面貌而艰苦奋斗的一系列作品中影响较大的一篇。
这篇作品通过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遭受严重水灾后3个月的救灾活动,表现了大寨人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
作品具体描绘了大寨精神的代表人物陈永贵的思想情绪和带领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夺取农业生产丰收的行动,塑造了这个高大农民的光辉形象。同时还穿插了各色人物的描写,有像愚公一样开山不止的老石匠贾进才,有行动缓慢,干起活来赛过猛虎的赵大和,有勤快耐劳的梁便良,有妇女带头人宋立英……作者通过对这一系列闪耀着时代光辉的英雄人物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农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风貌。这是一曲献给60年代中国农民的英雄乐章。
这个时期,“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已如雷贯耳,在反映农村大变革的过程中,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动辄就与“历史问题”、“出身”之类联系起来,而《大寨英雄谱》却没有这样写。
4、房树民(1935-- )与王石(1933-- )所作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1960年2月28日刊载于中国青年报。这篇报告文学详细记叙了1960年2月3日下午5时到深夜7个小时之间发生的一件从死亡线上夺回工人生命的故事:61位民工,不慎食物中毒,急需本地没有的特效药。消息立即传到北京、上海等省市。卫生部以及有关单位紧急动员,以最快速度,由空军把药品投送到目的地。61个民工得到药品,经过抢救,化险为夷。
这部作品构思新颖,采用倒叙、平叙、跳跃、穿插等手法,大量运用剪辑、组合、时空转换等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法,显示出时间的紧迫感,并在同一时间内,描绘不同地区人们为挽救民工所做的巨大努力和表现出的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篇作品问世一年多以后还拍成了电影,影响遍及全国。
结构紧凑、节奏明快、主题鲜明、感染力强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特色
5、徐迟(1914--1996)在“四人帮”垮台后倾力创作报告文学,致力于刻画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他的作品不但有诗的语言和节奏,还有诗的想象和意境,文字生动优美,感情奔放;既富于哲理思考,又充满浓郁诗情,在报告文学领域独树一帜。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有《哥德巴赫猜想》、《结晶》等。
发表于1978年的《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繁荣的报春花。它叙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多方面展示了他的个人遭遇,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不幸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在新时期文学中它率先展现了“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时代烙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