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90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导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空山新雨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这些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让我们循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二、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三、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本文写于1934年8月。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四、课文结构: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总起①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4、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味。
(2)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
槐树落蕊而知秋“静”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记叙秋蝉残鸣而报秋“悲凉”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