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及“悲凉”之秋味——《故都的秋》赏读
作者:河北省景县梁集中学 王寿波 时间:2009/11/2 13:15:09 来源:wsb5418 原创 人气:3210
秋之清。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牵牛花是再普通不过的花卉,然而,作者写喇叭状的花朵仿佛也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秋天的到来。郁达夫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不写它扶疏掩映的花叶,而是出人意料地写牵牛花的色彩,并以为“蓝色”最佳,是上乘之色,“紫黑”、“淡红”等而下之。这种独特的审美,带有鲜明的个性,是郁达夫心灵色彩的反映。蓝色属冷色,它与高阔的蓝天形成和谐的秋之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作者还嫌不足,又说:“最好,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更增加了萧瑟的秋意,是作者特意营造出的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那秋天的清气已扑面而来。
秋之静。“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多么清静悠闲的感觉。接着作者又写那种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的满地”,它使人感到秋的落寞。文章如果仅写到此,虽然也好,但还嫌不妙。作者于是进一步写道:满地的槐蕊,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可谓静之深矣。“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一点点几乎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恬适。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哪会有这样细微的触觉。惟有心境超脱尘俗的恬静,全身心去感受才可品尝到深邃无垠的秋的况味。寥寥数笔,细腻传神地表现出秋之“静”。试想,在那无际的秋空下,连飞鸟、小虫、扫帚这些细微之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说明 “故都”之静吗?
秋之悲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它们凄哀的“嘶叫 ”充满北平,遍布角角落落,“衰弱的残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引发人的思绪,扣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一切,此情此景,怎不叫人顿生悲凉?
接着作者精心描绘了一幅秋雨图: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然来了一阵凉风”,秋雨便下起来了,这凉风裹挟的秋雨,透过肌肤,直达肺腑。然而秋雨不长。“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作者着力表现的是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举止言谈,他们咬着烟管,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相应答:“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了 ”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呼唤,呼唤得越响,回荡得越远,越发显得空寂。这里触发了作者的苍凉无奈之情,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感染。我们仿佛嗅到秋雨过后,那带有泥土气息的清新空气,耳边仿佛听到那悠长悠长,平平仄仄的京腔京韵,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
这篇抒情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作者将故都的秋色与个人的情思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写出了北国之秋特有的品格,也抒发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秋之“清”、“静”、“悲凉”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之孤独、冷落之感的主观色彩十分融合、协调,可谓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