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10字。鲁迅作为文学家,是中国现代首屈一指的作家,300多万字的创作和250万字的译文,再加上他辑录校勘的49种古籍,总共有一千万汉字的文化遗产。鲁迅又是一位世界级的作家,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国译成四五十种不同的文字。那么,我们从他特别是他的文学写作方面一定会有很好的借鉴的。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了“跟着鲁迅学作文”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跟着鲁迅学作文
临淄区实验中学 于宪平
武汉高中生毕然在2009年3月《南方周末》发表文章说:中学生语文最怕三样,作文古文周树人。……追溯起“怕”的历史,真是挺久远的。鲁迅是语文课本里的常客。很难想象自己小学上《少年闰土》时怎能读到麻木与剥削,初中学《社戏》、《风波》、《故乡》动辄扯到改革或是封建残余一类宏大字眼是多么地不知所云,也只得暂时乖乖把“主旨”写在课题下面,算是学过。的确,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对于鲁迅这位文学大师的作品教学遇到了很多实际的问题,不少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很多中学生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懂。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
其实,鲁迅先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慈爱、幽默、富有同情心的普通人。作品中的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生活中的他却“俯首甘为孺子牛”。那么,我们的教学首先应看到他普通人的一面,读他作品中具有的人间温情、深长意味和动人情趣,诚然,他的作品在绝望中还存在的一丝微薄的希望,是对社会的现实反映,他的文字唤醒着人们的良知。如从《社戏》可以读出一位纯真少年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和热情淳朴的少年同伴的向往与眷恋;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可以读出鲁迅小时候的调皮可爱而又勤学守纪。这样读这些文章,学生必然会感到亲切,感到鲁迅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对学生认识鲁迅,解读鲁迅是很有好处的。
鲁迅作为文学家,是中国现代首屈一指的作家,300多万字的创作和250万字的译文,再加上他辑录校勘的49种古籍,总共有一千万汉字的文化遗产。鲁迅又是一位世界级的作家,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国译成四五十种不同的文字。那么,我们从他特别是他的文学写作方面一定会有很好的借鉴的。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了“跟着鲁迅学作文”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作文是什么?
我非常赞赏鲁迅先生在《三闲集·无声的中国》所说的:
作文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的说出来。
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的利害……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
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这跟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使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请看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第二学段(3-4年级):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第三学段(5-6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第四学段(7-8年级):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所以,我们认为,作文是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表达作者的体验、感受、思想、情绪,并与他人分享。作文的第一步不是“写”,而是“想”,即认识。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这是一个相当长的积累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亲自体验,不断地学习思考。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减少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我们完全可以从鲁迅及其作品中学到作文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