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70字。
记叙文写作常见病因及对策
Zhongdajiang
作为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说对学生学习语文情况有较深的了解,尤其是对学生的作文现状,教师对作文教学中教的现状与学生学的情况感受颇深。十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尤其是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教师来说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常是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因此分析学生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毛病并研究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我就学生在记叙文的材料、立意、语言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材料缺少真情,编造痕迹明显”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从学生方面来讲,主要原因有学生过多地看习作选,而忽视优秀课外书籍阅读。由于他们一开始写人物脸谱化,于是在他们头脑中出现了定势,思维僵化。这种先前的学习对以后学习有干扰和抑制作用,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负迁移。于是在学生心中有两种语言:一种是写作文(虚假);一种是内心感受(真实)由于一开始就用虚假材料写,于是他们不会用心来说话、用心来写文章。
另外学生缺少对生活感悟能力,他们觉得周围人和事历来如此,没有什么新意。
从教师方面来讲,由于教师过多地传授作文技巧,在立意选材上拔高,脱离学生智力和生活实际,于是在学生作文中不得不谎话一大篇,如“乘车让位子,过桥推车子,路上拣到皮夹子”。这样,作文选材的路越来越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认为:孩子们的智力和语文应当在适合他们的材料上去练习,合乎成人的材料是应当留到后来学的,凡是把西塞罗和别些大作放到孩子们跟前的人都是浪费了他们的时间。而我们的老师所传授技巧技法,一方面不切学生实际,也大大困缚了学生选材的手脚。
相应对策
1、教师要少讲些写作技巧,多选用生活中真实材料来启发学生感悟生活,使他们觉得:材料就在我身边。心理学上同样认为学生选材属一种认知策略,由于它是对内调控的技能,它所涉及的概念和规则则反映人类自身认识活动的规律,教师教学的难点是如何通过具体实例向学生示范策略应用的情境。当然学生认知策略的学习与应用受其整个认知发展水平制约的。教师在选用实例来启发学生时要符合他们实际。另外,从感性材料分析启发,再适当点拨一些技巧,效果会更好,当然大量感性材料是前提。对于学生来讲,材料越具体越好,而没有具体材料的技巧则是有限的。
2、对于学生来讲,材料一定要真实。自己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最近《中学语文教与学》杂志上有一位教师提出学生作文大致经过“无序--有序--无序”过程。因此,学生刚开始作文时要求他们“我手写我心”,让他们无序地写不要提出许多条条框框,这样写出的材料也许更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