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010字。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学习重点是古今汉语的词汇演变和语法演变。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对于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帮助,对于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也有用处。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古人云,今人说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对古今汉语的词汇和句式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从中大致可以看出古今汉语演变的一些线索。
一、课堂活动步骤
(1)古今词语比较。这段文言文里出现的字在现代大部分仍在使用,可是其中大多数词语,虽然字形相同,意义和用法却都有所不同。教师可以据此讲解古今词义演变的三种情况。
(2)古今句式比较。注意讲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与坐谈”、“不若君之美”等古代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说明二者的差异。
(3)举例讨论。请学生从学过的其他文言文片段中找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每个学生至少找出一处。
二、相关知识补充
(1)古今词语。把这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古今词语有很大的差别。就字形看,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yì]、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十二个字:“八、我、能、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古代词语的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其中有的构词的能力比较强,如:“形、貌、衣、镜、何、自、日、外”;有的只在极少数词语里出现,如:“丽(美丽、壮丽)、朝(朝霞、朝气、朝发夕至)、窥(窥探、窥测)、妻(夫妻、妻子)、甚(欺人太甚)”。第二种是古代词语的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教材中解释了“之”的用法,还可以补充其他例子。比如“其”,古代汉语中“其”的一个重要用法就是作表示领有的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如“其妻曰”。现代汉语里还有“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自圆其说、望其项背”等成语,此外就只限于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语境,如“政府正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解决安置问题”。而“其家的客厅很大”这样的话就让人觉得很别扭了。又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特定的文体;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等;“美”现在不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有余”现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第三种是古代词语的某个意义(即某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教材中具体解释了“服”的情况。再看“窥”这个词的情况。“窥”在古代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的意思,如成语“管中窥豹”。从这个意思还引申出了“暗中查看”的意思。现在前一个意思已经消失了,而“暗中查看”的意思还保留在“窥测、窥察、窥度、窥视”等词语中。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词语(括号中的意思已经消失了),如:“修(长)、谓(对……说)、公(尊称)、及(比得上)、君(尊称)、也(助词;现代的“啊”只部分地与“也”相当)、旦(“旦日”作“明日”讲)、若(比得上)”。还有一个“尺”字,似乎应该属于古今通用的一类,可是这里说邹忌身长八尺有余,显然比现在的尺小,严格说,“尺”的意义也已经改变了(汉朝的一尺大约合现在七寸半,这里的尺大概跟汉朝的差不多)。
(2)古今句式。在语法方面,古今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子格式,下面一句“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汉语句子的格式相同。“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今天要说成“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漂亮的人”。“忌不自信”也是古代的句法,现代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不能把“自己”搁在动词前边,搁在前边就是“亲自”的意思(如“自己动手”),不是动作对象的意思(“自救、自杀、自治”等,是古代句法结构遗留在现代语里的合成词)。“与坐谈”也是古代语法,现在不能光说“和”,不说出和谁,也不能说“坐谈”,得说成“坐下来说话”。“不若君之美”的“之”字,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也是多余的。
(2.1 节“相关知识补充”参考吕叔湘《语文常谈》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