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教学探究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话题作文教学探究
南河镇中心学校 阳晓霞
当前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许多省、市都以话题作文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话题作文是以先进理念为载体,以其空前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写作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空间,成为他们放飞心灵、张扬个性的平台。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学生写作进入“话题作文时代”。广大教师投入了十分的热情寻求应对之策,我将自己近年来探究的一孔之见见教于各位同仁。
一、 人文精神的培养
写作文是外在世界内化为主体情思的外在的真实表达,其内蕴是精神的层面。“语言的本质即精神”“语言是人的精神的基本构成物”(韩军语)正是这种精神的宣泄,文字中灵动的生命方才流光溢彩,同时,它又滋润着提升着作文主体的人格品位,对其终身发展产生潜在的影响。为此,作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教育。
教学中,我们时常被子学生这种灵动的精神弄得惊骇不已,曾固守的伦理底线突破、消解或颠覆,致使我们的作文评价陷入欲吐无言或言不由衷的“胶着”“模糊”状态,进行话语(思想)转型期,应怎样以作文教学为媒介,进行人文精神的培植呢?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对学生作文内容所传达的精神以宽容和善待。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所体现出的最基本的精神,其内涵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并总以批判的话语方式出现,“实际上是种否定的,反思的话语,而非肯定的,建构的话语”(许纪霖《寻求意义》)因此,在话语(思想)转型期,原有的思想、伦理会面临新的拷问和挑战。其次,学生话语是以青少年视觉记录他们的人生体验,有独特的价值。他们的情感、意愿、体验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如果拒斥“异说”可能会形成精神的禁锢和箍制,以及创新精神的泯灭,有损于文化精神的博大,面使作文教学缺乏忍受力而日见“小家子气”。
其次,需要悉心研究和创造性地牵引。当你对作文的“离经叛道”或欠美伤美处表现出诧异时,很可能是因为你对学生作文缺少研究。要认真地研究学生作文,明其意,引导他们对敏感问题讨论、明辨、甄别,使其明义理、容异情,提升文化品位。由于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有时还要学会有疑,让疑难去引导他们精神王国里遨游。如果我们撇开具体的语境,不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漠视开放时代的精神多元化的特点,缺乏合理有效地引导,以成人的视角代替他们的思考,那么,学生的创作灵气将被扼杀在襁袍中。
再次,需要循序渐进。人文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理想为核心,它的培育必须有一个渐进过程,并非随着年龄或知识的递增而递增,需要我们对已有的将长期实践的经验方法分割到每一节课上,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又考虑到作文的语境及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使话题作文教学不可操之过急,或急于求成。年青作家顾城的悲剧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如果有谁以目的合理为藉口超越界线,从话语批判走向社会建构,从个人信仰走向群体实践,设计以实现人文理想为目标的社会改造整体工程------人文精神就会失去其正面意义,呈现出悲剧的负面。”(许纪霖《寻求意义》)。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追求的是在作文实践的熏陶感化下,对传统的现代的精神的批判、融合、整合和发展。
归根结底,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教师心理结构和人文素养的展示。
二、 现实生活的关注
话题作文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最为宽松的环境,学生应该能写出比较出色的文章。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中考和平时的作文中,有相当多的是假大空的文章和成篇套用、抄袭的作品,缺乏真情实感;当作文原本的“真”和“实”严重背道而驰。冰心说:“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真情实感时,写出的东西就不鲜明、不生动;没有生活费的真正感人的情景,写出来的东西,就不能感人。”只有积极地观察感受生活,学习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才能把生活中的“矿石”炼成“金子”,写出真情实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