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复习古今词义的异同
- 资源简介:
约13390字。
高考复习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词义的变化与辞汇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讲古今词义的异同之前,首先应该明确,词义的变化与辞汇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辞汇是语言中所有词的总合。辞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辞汇是由众多的词构成的,自古至今,辞汇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汉语的辞汇也一样,这种发展变化包括三个方面:
1、旧词消亡。
由于社会制度的变更,与之密切联系的一些词也就随着旧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如:《左传•昭公三年》有一段记载奴隶社会中把人分为十等的文字:“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由于奴隶制度的消亡,其中“皂、舆、隶、僚、仆、台”等表示各种奴隶等级的词也就随之而消亡了。
再如:?(两岁牛)、犙(三岁牛);牭(四岁牛)——在以畜牧业生活为主的社会里,这些词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人们对牲畜的重视和认识。但当社会发展到以农耕为主的时代,这些专门的辞汇,就逐渐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因而这些辞汇以后就很少再用了。再如一些反映古代酷刑的词:劓:割去鼻子;黥:在脸上刺字,并加墨于其上,又叫墨刑;膑:剔去膝盖骨(孙膑),这些词语也随着旧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
2、新词产生。
词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最为敏感,因此辞汇的发展变化比起语音、语法也最快。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习俗等等的不断变化,人类思维的深化,新思维、新概念也大量地产生出来,这些都要求语言能够满足新的交际需要,因而也就推动了新词的大量产生。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不作举例说明。
3、词义的发展变化。
严格说来,人们对社会、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所有的词义古今都有差异,比如以最简单的“人”为例,古今所指虽然相同,但是古代人所理解的“人”跟我们今天观念中的“人”肯定会有不同,又如古今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一些词的内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坐”,古代是指双膝着席,臀部落在脚后跟上,而现在是双脚垂地,臀部着物。我们所讲的词义的变化,一般不包括这种概念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