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意诗情谁与共——《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ppt
- 资源简介:
课件共17张,教案约2850字。能够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步骤清晰合理,易操作。
酒意诗情谁与共——《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
《课程标准》摘录: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
1.以诵读为纲,以分析为线,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揭开神秘之纱,探究相关意象的丰富内涵。
3.两词对比鉴赏,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女子,用自己的灵性穿越古今,用自己的艺术在水星的环形山上留下美丽的名字。在她的笔下,青春少女是如此娇羞俏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和这位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女子握一下手,谈一下心。
二、初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体悟出“愁”绪
三、诵读,寻愁
《醉花阴》开篇言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直抒胸臆,景中有愁,愁中有景。继而又有铺叙白描之景,比喻灵动之词,句句含愁,愁思不绝。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以看似平静之语道出心中不堪承受之愁,在词尾喷薄而出。其他词句亦句句愁思缭绕,令词人深困其间,不可开解。
四、诵读,析愁
以“怎样表现愁?”为中心,互相质疑解疑,紧扣文本、感知意象,达到“析愁”的目标。
(一)意象
意象是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从意象看端倪。本文所选意象均被愁思笼罩,而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可引导学生激发记忆库,回顾总结含有“东篱”“酒”“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相关诗句并探究拓展其丰富内涵。
(1)“东篱”
“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而,从古至今,大部分人将“东篱”解释为“种菊花的地方”,“东篱”就是陶翁自己培植的小花圃,种上喜爱的菊花,供自己品评。只是这么写来突出自己的志趣和悠然得意的田园生活。
唐朝时,“东篱”意象仍旧被广泛使用。据《全宋词》记载,宋词中有关“东篱”的运用就达到了156次。而对该意象掌握得最精彩的,非李清照莫属。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中,多用“东篱”意象,如“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幽香盈袖”。李清照笔下的“东篱”,已基本局限于重九之菊。与陶渊明和白居易不同的是,李清照笔下的“东篱”,既无“悠然”,也无“悲苦”,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更多的是一份相思的惆怅。重九之时,正是与家人团圆、与友人登高的好时节,可李清照所思之人却远在他乡,她独自对着菊花,又怎能不睹物思人?
(2)“酒”
酒有愁绪。“借酒浇愁愁更愁”“呼二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潦倒新停浊酒杯”“酒入愁肠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有闲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酒有豪放。“白日放歌须纵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