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鸿儒哲思ppt(课件+学案,11份打包)
- 资源简介: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四第三单元(课件+学案)
17-18版:单元写作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定向练.docx
17-18版:单元写作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定向练.pptx
17-18版:第10课 短文三篇.docx
17-18版:第10课 短文三篇.pptx
17-18版:第8课 拿来主义.docx
17-18版:第8课 拿来主义.pptx
17-18版: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docx
17-18版: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pptx
教学设计:第10课 短文三篇.docx
教学设计:第8课 拿来主义.docx
教学设计: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docx
目标•重点 1.学习反驳的方法和驳论文的写法。2.理解驳论文的写作要求,并能学写简单的驳论文。
一、典文•赏析
旁观者未必清
悠闲的鸟儿旁观长江奔流入海,却不清楚江水为什么愿意用生命灌注无际海洋;蹁跹的蝴蝶旁观飞蛾冲向刺眼的火焰,却不清楚它为什么明知是死却还要扑火。
旁观者未必清,因为他们不了解当局者心中有着怎样的壮志或信念。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屈原怀着满腔悲愤,来到咆哮的汨罗江边。他遇见了渔父,那个最具代表性的旁观者。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渔父之问深深刺痛了“当局者”的爱国之心。渔父怎么会懂得一位爱国诗人体内流动着的那滚烫的血液?旁观者没有那样的抱负,他只知道渔舟唱晚的美,却不清楚忠而被谤的恨。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最后孤独的呐喊以江面上扑通的落水声而告终。当局者清,而旁观者迷。
封建王朝垂死挣扎之时,人民像奴隶一样生活着,无知,愚昧,麻木。有那么一群有志之士,为了民族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站了出来,却被残暴的统治者屠杀了。不知是秋瑾还是夏瑜的血洒在古轩亭口冰凉的泥地上。旁观者眼里闪烁的不是愤怒和同情,而是看到杀人盛况后的兴奋,还有人是期待——为了得到那鲜红的人血给孩子治病。
没有一个旁观者清楚就义者的心情。那种民族大义与麻木的灵魂本来就找不到交集。旁观者不清,他们不清楚当局者牺牲的努力,不清楚自己的命运,甚至连自己糊里糊涂成为“当局者”时为什么会被杀头也不清楚。再杀几个阿Q,旁观者也依旧是迷糊的旁观者。
反观当今社会,旁观者也未必清。有多少贪图享受的人从不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对辛辛苦苦的奋斗者嗤之以鼻?有多少自私自利的人从不关心民生疾苦,对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冷嘲热讽?有多少唯利是图的人毫不关心他人的安危,对见义勇为的热心者冷若冰霜?
旁观者没有当局者的鸿鹄志,没有当局者的奋斗史,没有当局者的热心肠,所以,旁观者未必清。
⇨运用比兴手法引出观点。
⇨点明根源。
⇨运用屈原和渔父的故事论证旁观者未必清的原因。
⇨点面结合,再次用事例证明了观点。
⇨联系现实。一连串的反问强烈表明作者观点。
⇨重申观点。
……
目标•重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总体把握文意,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吝啬( ) ②国粹( ) ③脑髓( )
④蹩进( ) ⑤譬如( ) ⑥自诩( )
⑦玄虚( ) ⑧残羹( ) ⑨冷炙( )
○10冠冕( ) ⑪礼尚往来( )
(2)多音字
①给给与 给力 ②吓吓唬 恐吓
③孱孱头 孱弱 ④度大度 忖度
⑤倘倘使 倘佯 ⑥钉钉子 钉扣子
2.写对字形
(1)ɡāo 药文mánɡ (2)kē 头唠kē kē 睡
(3)jiǎnɡ 赏jiānɡ 液船jiǎnɡ
3.近义词辨析
(1)抛来•抛给
辨析:“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不得不接受。多含贬义。
练习:①汪涵说:“上天________你的东西,用自己的双肩去承受,不管多少你都要先扛着,扛着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的身体更加坚强,双臂更加有力。”
②安阳旅游局工作人员冯敏告诉记者,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大赛制作方去年就因青睐安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意在安阳举办这项盛大赛事,今年年初再次向安阳________橄榄枝。
(2)吝啬•吝惜
辨析:两者都有“过分爱惜而舍不得”的意思。“吝啬”是形容词,着重指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的舍不得给。在句中常作谓语或定语,还常作补语。“吝惜”是动词,指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
短文三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注意学习课文语言,摘抄名言警句。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要在阅读过程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读懂这三篇短文,领悟文章哲理美和语言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要在阅读过程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入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这说明现代的人越来越脆弱,对生命轻视。那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呢?又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呢?那就让我们从《短文三篇》中寻找答案。
(板书)短文三篇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1)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在波尔多市念完中学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后来,他在政府部门任职,成为波尔多市议员,并两度被选为波尔多市市长。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亲死后才开始撰写《随笔集》。
(2)帕斯特尔(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
(3)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