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 资源简介:
约12950字。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第一讲: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王庆云
讲座理念: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发育的特殊阶段,他们由天真烂漫的儿童过渡成长为有一定责任心和事业心的社会成员。这期间的许多问题都曾困扰着他们,有待他们去解决,如像“为什么活着”的人生观,“认识自己和认同自己”的自我成熟问题,继承和掌握前人经验的学习问题,友情、爱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困扰,使他们成为“多事之秋”。他们会因为意识到人生的责任和自身的发展变化而焦虑和烦恼。由成长而引起的心理冲撞和动荡,理想和现实在胸中的激烈冲撞,会波澜壮阔,心涌澎湃。为了帮助中学生摆脱迷茫,彷徨和无助,我们在这讲中将指导中学生怎样才能促进心理健康。
讲座的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这个概念,1948年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当时的定义是“不但没有疾病,缺陷,还应该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个定义中最重要的一条标语标准,是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同学们不能适应目前的中学生生活,那就说明你这个人的心理健康有问题。我们许多同学来自于外校甚至外区县,离开了熟悉的学习环境,很长时间也未找到朋友,未融入新的集体,因此感到孤独和痛苦;为很长时间也未找到适应中学学习的方法而苦恼,这些问题都可以统称为心理问题或称心理素质差。
那么怎样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呢?世界卫生组织也制定了七条标准:
第一、 智能良好。
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是废话,我们都是中学生,哪个傻啊?的确,哪个都不傻。但我们这里所指的是“智能”,不是单纯的智力,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运用知识,经验,技能解决问题的综合,具体来说体现在四个方面:1、发现问题 2、认识问题 3、分析问题 4、解决问题。
社会上有很多现象,我们可以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就能解决。比如类似于一些简单的街头骗术,法轮功等,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识破,世界上怎么能有“水变油”,“意念移物”的事哪?人的腹中怎么能有法轮哪?可是就有一些人,其中包括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偏偏对此深信不移,便把握不住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犯了是非的错误,这些错误是智能上的错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根本,所以,我们的智能提高应该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成立学习小组,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性质,深刻认识问题,会理解解决问题,
第二、 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内心体验的内在反映。人的情感世界,外在与内在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也就是说内心的喜怒哀乐,可以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一个人乐观,豁达,老是乐哈哈、笑嘻嘻,他过的一定很轻松、愉快,一个人整天斤斤计较,愁眉苦脸,就会觉得事事不如意,活着很累。所以要经常调节情绪,使自己处于轻松、愉乐的状态。
第三、 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为了达到既定目标,主动克服困难的能力,是人所特有的。良好的意志品质要具备几个特点:
一、 目的性:
目的要合理。做为一名中学生首先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也就是上中学干什么,为什么来学习?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做为一名新生,我看第一个目标就是如何适应高中的生活,如何适应在永定路中学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生活是关键中的关键,只有适应生活,才能有好的心情,才能提高学习意识。
每个人的目标是不一样,制定目标的高低要以你的能力能够实现为准。要把目标分成阶段,最好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我们刚刚升入初中、高中,适应新的环境,可以当作近期目标,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可以当作中期目标,升入理想中的大学或完善自我提高个人修养可以当作长期目标或三年目标。目标对我们行动起激励作用。
二、 调整你自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