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820字。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
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
⑴建立:386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
⑵统一:①经过:439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面。
②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
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
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
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矛盾时常发生。
⑶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革:实行均田制。为孝文帝改革创造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1、推行均田制 (思考:古代有哪些土地所有制?)
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前提)
⑵时间:485年
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
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
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 (思考:北魏官员收入在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阶级矛盾。
⑵措施:①官吏任期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处死。
②实行俸禄制,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