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全一册学案(打包25套)
- 资源简介: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全一册学案(打包25套)北师大版选修1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章雅典梭伦改革1梭伦改革前的雅典社会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6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八章日本明治维新1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八章日本明治维新2明治政权的建立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八章日本明治维新3明治维新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5.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1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2商鞅变法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1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3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1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1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17.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2百日维新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1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3戊戌变法的失败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2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六章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前的埃及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2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六章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2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七章俄国农奴制度改革1俄国社会呼唤改革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3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七章俄国农奴制度改革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3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七章俄国农奴制度改革3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3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1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38.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2孝文帝的改革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4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4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4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48.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章欧洲宗教改革1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5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章欧洲宗教改革2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5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章欧洲宗教改革3欧洲宗教改革的发展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5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章雅典梭伦改革2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特点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6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章雅典梭伦改革3梭伦改革的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64.doc
第一节 梭伦改革前的雅典社会
学习目标: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
2.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1.重点:梭伦改革前雅典的政治结构、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
2.难点:深刻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材整理1 爱琴文明孕育的雅典城邦
1.前提条件
古代希腊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
2.发展演变
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黑暗的荷马时代→城邦时代。
3.城邦诞生
传说公元前13世纪中期,神话英雄提修斯进行改革,建立了中央管理机构,雅典城邦国家的雏形诞生。
[深度点拨] 自然环境对希腊的影响
希腊独特的海洋环境造就了众多的城邦国家,也为雅典最终走向民主政治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材整理2 雅典的贵族专政和社会矛盾
1.贵族专政
(1)政治上
①贵族会议大权独揽,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②贵族独占了国家全部官职。
(2)经济上
①贵族占有大量土地。
②贵族通过土地兼并和高利贷等方式剥削和奴役平民。
2.德拉古法典
(1)背景
①平民对贵族强烈不满,不断反抗。
②约公元前632年,基伦企图推翻贵族政权,建立僭主政治,未能成功。
(2)时间:约公元前621年。
(3)认识
①限制了贵族任意解释习惯法,对平民有利。
②本质仍是维护贵族利益。
3.社会矛盾
公元前6世纪初,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十分尖锐。
4.改革呼声
(1)工商业奴隶主要求改革,分享政权,大力发展工商业。
(2)中下层平民强烈要求废除债务奴隶制,重新分配土地。
(3)公元前594年,平民准备用武装起义推翻氏族贵族统治,终于导致了梭伦改革。
[图解示意] 贵族制与君主制的比较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与氏族贵族的矛盾是当时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
2.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成为梭伦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
……
第三节 梭伦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重点: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2.难点:梭伦改革对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原因。
教材整理1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1.梭伦改革的结局
(1)梭伦任执政官兼仲裁满一年后,出外游历。
(2)由于改革不彻底,雅典公民内部斗争又日趋激烈。
2.梭伦改革的作用
措施 作用
债务和债务奴隶制的废除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四个公民等级的划分 使平民成了国家政权的主宰,贵族处于绝对劣势
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的设立 使主权在民、直接民主、实行法治、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和决定国家大事的城邦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
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大力发展海军 提高第四等级公民的民主权利和社会地位
3.梭伦改革的影响
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僭主政治——庇西特拉图建立
①建立: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建立了短暂的僭主政治。
②措施:打击贵族势力,保护平民利益,有力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2)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取消了4个血缘部落,设立了10个地区部落。
②取消了四百人会议,建立了五百人会议。
③改组了军队,设立了十将军委员会。
④取消了财产资格限制,全体公民都有权和可能抽签当选除十将军外的其他一切官职和陪审员。
⑤实行陶片放逐法。
(3)完善——伯里克利改革
①全体公民都可以抽签当选除十将军外的一切官职,并发给津贴。
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内政外交等一切国家大事。
③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④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
⑤公民不论参加公民大会还是陪审法庭,甚至观戏,都发给补贴。
……
第一节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
学习目标:
了解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1.重点:德川幕府对日本的统治。
2.难点:概括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
教材整理1 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
1.建立:1603年德川家康将军在江户建立幕府,开始了德川幕府在日本的统治。
2.概况
(1)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幕府大将军德川家康才是全国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2)幕藩体制下,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士 是整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约占全国人口的10%,包括将军、大名、公卿和武士
农(农民) ①人数占全国人口的80%
②地位: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徙、转业和选择种植作物的自由权
③义务:向领主缴纳地租或年贡,为领主旅行提供脚夫、马匹等
工、商 社会地位很低,不仅要缴纳沉重的赋税,甚至没有基本的人身保障
贱民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从事刽子手、屠夫等卑贱的职业
(3)日本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不同等级之间禁止通婚,各个等级都是世袭的。
[深度点拨] 如何理解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
“士”为统治阶层,包括将军、大名、公卿、武士;“农”“工”“商”及“贱民”为被统治阶层,“农”的人数最多,为各种杂役、劳役的主要承担者,工商业者在当时受到统治者歧视。等级制度既维护了封建统治,同时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教材整理2 资本主义萌芽及部分下级武士的转化
1.原因:18世纪,日本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2.影响
(1)商品经济的发展强烈地冲击着幕藩统治者。
①将军和大名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于是就向豪商们借债,减少或发不出武士的禄米。
②不少下级武士沦落到无处安身的地步,成为“浪人”。
(2)下级武士的沦落和向资产阶级的转化,为明治维新准备了领导者。
……
第二节 明治政权的建立
学习目标:
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1.重点:“尊王攘夷”口号提出的原因及明治政权的建立。
2.难点:比较倒幕运动与尊王攘夷运动的异同。
教材整理1 尊王攘夷
1.背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举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2.提出:吉田松阴和西乡隆盛等改革派领袖。
3.含义: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4.发展:改革失败后,发展成为倒幕运动。
[深度点拨] 如何理解尊王攘夷
19世纪中期,日本新的生产关系尚不成熟,不能产生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尊攘派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攘夷”是中心口号、中心活动,是为“攘夷”而“尊王”,它成为反对幕府封建体制各派的共同纲领,这是由日本资本主义不成熟的条件所决定的。
教材整理2 倒幕运动
1.1865年,高杉晋作主持长州藩政,建立新式军队——奇兵队。
2.1866年,萨摩藩与长州等藩结成同盟,倒幕力量大大增强。
3.1868年1月,新政府军与幕府军在鸟羽、伏见展开了激战,政府军歼灭了幕府军。
4.1868年3月,德川庆喜被迫投降,倒幕战争胜利结束。
[深度点拨] 中下级武士成为倒幕运动领导者的原因
(1)由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
(2)武士等级内部的分化日益加剧。
(3)日本武士中间的大多数人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
(4)中下级武士大多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
教材整理3 明治政权的建立
1.1868年4月,天皇宣读《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
2.1868年6月发布《政体书》,规定实行太政官制,这在形式上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三权分立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