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三年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讲座——应让语文归真返璞
- 资源简介:
约19120字。
福建省高三年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讲座——应让语文归真返璞
中学语文教学,历经百余年,可很少真正有话语权!回忆百年历史——
1997年开始语文大批判时,陈日亮老师在全国中语会上作《语文的工具性不可动摇》,弹指间,十年过去了,今天重谈“工具性”问题。问题很严重!
福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说思想道德方面十分薄弱,不会承担责任,经不起挫折等,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一、现状:
(一)学生语文能力
1、高中两年多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几乎没有提高,只有到高三的训练,才真正有所提高;说明阅读教学是无效的、多余的。
2、写作水平也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3、字词几乎是零积累,错别字满天飞,高考作文即使扣到10分也阻挡不住这个汹涌之势;2009年第二次福建省质检那道成语题,据了解,学生考得一探糊涂;现在的中学生在语文上严重贫血症。
2001年,淄博市教研室对该市重点中学进行了一次语文情况抽测,其中有一道字词填空题,卷面上显示人的面部,要求标出面部的有关部位,额、鬓、颧、鼻、颔等。抽查结果,千份卷子全对者仅占5%(摘自《语文报》01年4月10日)。
2004年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比比皆是”(转引自卢新宁《汉语,我为你鸣不平》)。
2005年7月27日,《环球时报》援引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说:“全球有3000多万在中国以外的学生学习汉语,世界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但是,上月底,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支留学生队,让许多人大跌眼镜。而今年中国的高考(指2005年),广东考生在作文中得到50分的不足7%,一些学生照抄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或作文说明中的文字了事,而在古文翻译题中有1万人得0分。在一道采用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有25%,也就是10万多考生得0分。”
再看各种媒体,连续几年的“语文十大差错”十分令人尴尬,这样比比皆是的“不尽如人意”,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不难想象,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是决不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的;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是绝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的。至于我们的博士把“华佗再见”翻译成“再见吧,华佗”给外国人,是不是让稍有文言和人文知识的中国人羞得面红耳赤并为母语担忧呢?
一份“学生自认为语言最大的毛病”的调查表明,中学生“词汇贫乏”占人数的64.7%,“条理性差”占21.6%,“语不达意”占9.8%。一份“学生即席讲话能力调查”则表明,学生在即席讲话中的通常毛病是“谴词不准确,语句不连贯,用语罗嗦”(转引自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这是语言积累问题,问题很严重!
(二)教师教学现状
2008年,全国、省、地、市的赛课,大部分都缺少“语文味”,据参加第三届“四方杯”全国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32届年会的我省专家讲,会上所展示的八节课,没有一节好课,于漪老师对前不久在江苏宜兴市召开的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效率研究专题组”第三次年会上的赛课,也认为没有好课,他们都觉得这些课不像语文课。本人虽无缘参加这两次会议,但我可以断定,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指引下,这些课彰显的是“人文”,教师最多努力地使学生学会罢了,而不是突出“工具性”,使学生会学。只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有失偏颇的命题没有得到及时纠正,这一状况还要延续下去。
按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有这样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是否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理念;是否有富有多边活动;有没有创新;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只好变着法儿追求感官上的活跃生动,绞尽脑汁的在浅层次上操演动作,搞些哗众取宠的表演化设计。一时时尚人文,创新一大堆,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研究教材内容,研究课堂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文课堂是比以前更热闹了,语文课也成了思想方法课、生活常识课、自然科学课,情趣审美课或者什么别的课。我们开始通过新课程平台,引导学生研究政治、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人生,欣赏音乐、美术……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新课程的新教法”,“体现了新理念”。这样的课,刚听时感到新鲜,过后一想不对:字词句难点都没解决,文本也没解读,内容匆匆带过,就跨过文本做许多引申和发挥,,这样超越文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