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素质教育在语文课堂放飞——浅谈语文学科人文性
- 资源简介:
约3860个字。
让素质教育在语文课堂放飞
————————浅谈语文学科人文性
摘 要: 古人云:“文以载道”,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通过语文常规活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挖掘语文的人文底蕴,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格品质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如语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如思维、写作、演讲、交际等)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今社会是人性化的社会,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个性的健康和谐的发展,这种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社会发展观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意识和社会行为模式。教育作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在帮助人们解决显示的生存问题上的基础上,理应承担起提升人、发展人、解放人的崇高历史使命。因而,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挖掘其人文底蕴,创设育人环境,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引导学生注重文化内涵,追求美好的人生,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通过常规活动,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刻也不会平静的,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感情渲泄,以满足他们树立信心、摆脱逆境、显示才华的需求。但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很容易在物欲膨胀,人性贬值的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迷失自我。因而,正要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让他们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墨化中修身养性,形成健康人格以终身受益。
古代哲人圣贤的人格关照和警世言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孔子执着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的洋溢着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散文,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都能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此外,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