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学习》学习指导及能力训练
- 资源简介:
约5000字。
《改造我们的学习》学习指导及能力训练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词语的读音及成语的含义。
2.掌握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4.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提高辨析文章内容和筛选重要语句的能力。
5.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课文解读:
关于“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
解缙(1369—1415),字大绅,吉水人,明朝洪武年间进士,曾草疏万言书,指斥时政,明太祖很赏识他的才能。一生中官职几经起落,终被人陷害,死于狱中。曾与黄淮等人奉旨撰《古今烈女传》,又有《文毅集》十六卷。《明史》中有他的传。解缙治学严谨,鄙视那些哗众取宠,徒有虚名的人。有一次,一个秀才找他联对,念道:“牛跑驴跑跑不过马;鸡飞鸭飞飞不过鹰。”解缙听了大笑,当场也作了一副对联送他:“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秀才听了,顿时满面羞愧。(引自黄荣章《古今楹联拾趣》)
课文重点语句探究:
1.第一部分中,提到我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在此阶段,究竟有哪些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去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提示:在这阶段,主要有1839年的林则徐禁烟运动,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1895年康有为倡导戊戌变法,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他们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为救国救民而摸索真理的代表。具体事迹,可参看中国近代史有关史料。
2.为什么当时的许多马列主义的学者在研究历史时也是“言必称希腊”?
提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弱国,成为世界列强瓜分的对象。为使中国强盛起来,有不少有志之士便到英、法、德、日等强国去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又有不少人到苏联去学习。在当时,学习外国形成一股风,特别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但不少人的学习方法是教条主义的,这种教条主义的方法也影响到党内,在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时,也只是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而不重视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状。
论证方法分析:
1.例证法
文中常引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如第一部分在提出论点之后,作者便概述了二十年来党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学习和发展的历程等概括性的事例作论据。第二部分在论证“还有很大缺点”时,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理论三个方面“极坏的作风”,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在后面接着论证主观主义学风使“理论和实际分离”时,则列举了“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等典型事例加以证明,使论证充分有力。
2.引证法
作者在举事例的同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有时还引用革命导师的论断来加以证明。如第三部分中为了强调客观实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时,作者则引用了斯大林关于“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的论述,从而增强了论证效果。
3.对比论证
文章的第三部分运用了典型的对比论证方法,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同马列主义的学习态度,从表现、特点等方面逐一加以对照,揭示了主观主义的危害,论证雄辩有力。另外文章第一部分谈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这也是一种对比。
学习本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