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的学情定位
- 资源简介:
约4610字。
浅议语文教学的学情定位
谢佃春
内容提要: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关注学情。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从导语设计、词语强化到文本解读、及时辅导,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细化教学行为,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
学情 导语 词语 文本解读 辅导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否定了教师本位的错误认识。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要想搞好教学,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必须关注学情。真正的教育家没有不关注学情的。魏书生老师善于培养学生“我要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曾专门研究过差生智力发展的问题,特意指出:每一个差生都是副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是助教;他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让语文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可以看到一些不协调的现象。有的教师为了表现某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而大演公开课秀;有的教师埋头搞教研,谈起理论一套套,论文课题等身,理论水平不可谓不深,而实际上很少关心学生,对教学的理解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教学效果当然了了——这似乎可以叫做“教研秀”;有的教师过分关心学生的成绩,认为教学是“抓出来的”,一味地淡化课堂教学而严格控制学生课外时间的自由,累苦了学生;等等。这些影响很坏的做法,在不少教师中很有市场。
那么,什么是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