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味”,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 资源简介:
约6130个字。
关注“语文味”,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黄姑中学陶国华
【内容摘要】:
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洞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关键词】:语文味、本色、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语文味的生成,使教学回归本色,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语文味的倡导者——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曾经说过,别的学科之所以没有提出“历史味”,“数学味”之类的要求,是因为它们没有或者很少有语文教学那种严重的“串味”现象。在阐述语文味的概念时,他又指出,语文味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课之所以让学生听课兴味索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缺乏语文味。
一、乱花迷眼,缺失语文味
就语文学科而言,虽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非语文课的现象,形式上的刻意追求渐渐冲淡了语文素养的本位要求,使语文教学变了味。更有甚者,因为文本中存在着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就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自然课、班队课等等,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了。
1、在“合作”下缺失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山中访友》时:
师:下面就文章作者是小孩、中年人还是老人,请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
于是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七嘴八舌展开讨论……看着轰轰烈烈的讨论场面,教师不禁喜形于色。面对如此热闹场面,我不由地问语文到底怎么了?难道这种无谓争论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吗?
同样,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有一位教师运用课件,以卡通动画的形式,将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全程编辑成动画片,整节课宛如动画片欣赏课,将课文的内在意境展现无遗,我在感叹课件制作的精致与用心良苦之余,不由又问:这种直白式的演示课件,难道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