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语文教学中践行人文性
- 资源简介:
约9140个字。
浅论在语文教学中践行人文性
一、人文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什么是人文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说过:“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确了语文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什么是人文呢?所谓“人文”,顾名思义:一是“人”,“人性、人格”;二是“文”,“文化”;将“人”与“文”合提,就是说“人性”与“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应该视为有机的整体。在语文过程中,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爱国精神等)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一种价值取向。具体地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具备下列特质: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语文课程资源;学生是语文课程的主体,教师只是语文课程的构建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程中要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从语文课程标准阐述的课程理念来看,语文课程植根于人文精神。语文课程理念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人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指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之柱。今天,古老的人文精神更散发出新的浓郁的人文气息,有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意识,有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有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语文课程理念赖以确立和发展的灵魂内核、精神支柱。中华民族这种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正是语文课程理念植根的丰厚沃土,是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丰富之所在。
从语文课程目标看,语文展现着巨大的人文魅力。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让作品人文的春风,吹开他们美好的情感,让作品人文的细雨,浇开他们娇艳的心花,让作品人文的魅力,塑就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和审美情趣,这正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的巨大魅力。
初中语文课程的内容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学习《我的信念》里居里夫人沉醉科学、不图虚名、执着勤奋的品质,《落难王子》里的王子坚强面对生活中厄运的品质,《在山的那边》里王家新执着追求理想……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这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初中语文课程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用美来感染学生,让学生随着文本自行体会作者追求美的足迹。如《紫藤萝瀑布》的生命之美、《春》、《济南的冬天》的季节之美,《山市》的自然之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2、人文性现阶段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提并论。自推行课改以来,到底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一直是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语文研究的专家争辩的焦点。
刚推行新理念时的,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却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似乎一谈工具性,便是技术主义,便是落伍。因此,不想落得“保守”名声的老师,在“工具性”面前大多三缄其口。所谓“两性统一”,事实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认识上的这种偏颇,正在使语文教学出现一系列姑名之曰“凌空蹈虚综合征”的症状,具体表现为:脱离文本,架空语言,忽视能力,鄙弃训练,一味“宏大叙事”,天马行空,来去无踪。几年下来,认识和实践上的这种剑走偏锋对语文教学造成的危害性后果,使学生的读写能力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