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备课资料
- 资源简介:
约15350字。
备课资料:
恨的教育——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分析
一、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中学教材的重要篇目,对成长期的青少年的情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网友说,他每次读到这篇诗歌,都会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首诗有数量庞大的读者,不会每个人都如此善感,但大多数人都可能会有相似的诵读记忆。这首诗,在我们学习的黄金阶段,谈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关于爱,学会恨。
我们在诗歌里,目标鲜明地知道爱谁,恨谁。
我们在诗歌的强烈节奏的引导下,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的影响下,感受到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爱和对“旧世界”的恨。然而,我们并没有更进一步地去想问题:为什么爱?为什么恨?我们同样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作为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有自己特殊的节奏,读者一味沉浸在诗歌的气氛里,很容易被感染,并且不假思索地爱着诗人的爱,恨着诗人的恨。尤其是在中学的课堂里,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同质化教育,不是差异化教育,不鼓励学生们自己进行独立思考。这样长期训练之下,中学生的脑袋很容易变成叔本华说的——“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我搜集并拜读了几份有名的教案,有特级教师的精心设计,有名师公开课的教学实录。这些教案,手法丰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多样,教师们对这首诗的核心教学思想跟我二十年前上学时没有太多的不同: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url=#_ftn1][1][/url]
这是长期以来中学教师对诗歌的标准化理解。教材编写大纲这样规定,教材编写者这样引导,教师参考书这样表达。
对一首诗的理解,限定在标准答案上,这是大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最重要理念之一。
教材编写者对这首诗的解释:对劳动人民的爱和对旧世界的恨。
这种“爱与恨”的绝然对立的情感,直白明了,简单而粗暴。
劳动人民是谁?大堰河——我的保姆。旧世界是谁?我父母——地主阶级。对这个“旧世界”的描述,几十年来基本保持不变。
我们的世界观把整个世界、万事万物、人类社会,都“一分为二”,劈成两半:“新”与“旧”,“好”与“坏”,“爱”与“恨”,“白”与“黑”。这种世界观教导我们,世界是二元世界,非此即彼,非错即对。我们理解世界,变成了简单而愚钝的二元选择游戏——在中小学的语文测试和考试卷上,这种“是非”判断题占了很大的比例。文字和文学的丰富性,在这种训练下,变得淡而无味,简单无趣——你的立场只能站在这一边,或者那一边。你要么是好人,好么是坏人。你不是勤劳勇敢的贫下中农,就是好吃懒做的地主阶级。在这个被劈成两半的世界里,我们理解问题的态度变得简单起来:对待“新的”和“好的”事物,正确情感是“爱”;对待“旧的”和“坏”的事物,正确的态度是“恨”。
劳动人民是“新的”,“好的”,“大堰河”也是“新的”和“好的”,值得诗人去爱,也要求读者去表达同样的情感。“我父母”代表了“腐朽”、“没落”的地主阶级,对他们的正确情感是恨,我们读者也要跟着去鄙视父母。从阶级立场出发,而不从具体人性出发,是这种简单化思维的基本逻辑。这首诗在开头段落,就明确地告诉了读者:“我父母”是地主阶级,“大堰河”是劳动人民。因此,恨自己的亲生父母很正确,爱自己的保姆很正确。这种正确性,似乎不证自明。
然而,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一个儿子可以对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么憎恨,对自己的保姆这么热爱?也没有人告诉我,我们为什么会去爱?又为什么会去恨?
“我”不爱富有的家,爱贫穷的家;“我”不爱自己的父母,我爱保姆。这种爱,通过课堂教学的强迫性理解,让我们都仿佛明白了,爱就是这样表达的:一种正确的爱,就是对先进阶级、正确人物的爱。爱“大堰河”,不仅情感正确,政治也正确。反之,恨一个落后阶级,政治正确的同时情感也正确——即使这被憎恨者是你的亲生父母。
长期的课堂标准化灌输,永远千篇一律的强迫性理解,让我们对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感情。我们爱着诗人的保姆,我们恨着诗人的父母。我们身体里,已经被强行植入了一个隐秘的情感开关。在长期的训练之下,一旦被接通电源,我们立即就会感动莫名,泪流满面。
一个人,他在憎恨自己的亲生父母,热爱自己的保姆,这不是一种普通人的、正常的情感,而是一种令人震惊的、超现实的情感——婉转一点,也可以说这是一种革命的情感,但绝不是正常的、合理的情感。诗歌这样写,有它自己的思想和时代背景,也有它的逻辑基础。然而,我们作为具体的读者,是不是需要按照标准的答案去理解?这也是一个问题。
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现代人,面对这种超乎寻常的重大问题,首先要问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爱保姆?为什么恨父母?
这种情感是合理的吗?是真实的吗?如果合理真实,又是为什么?
我们不敢问,课堂上,老师也不给我们机会提问。
在课堂上,语文老师喜欢掌控全局,就像全能的上帝一样,把绝对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