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堂课一辈子》基础教育评说讲义
- 资源简介:
约6690字。
课题 《一堂课一辈子》基础教育评说
-------- 2011年4月在校青年教师协会培训辅导课上的讲义
主讲 张坚固老师
和高中语文课本叫真
------- 从一堂课说起
一个有漏洞的题目竟然给坚固老师摧枯拉朽,推陈出新,这引人深思。一向以这道题讲析而沾沾自喜的老师可能要反思一下了,而坚固老师倒反要感谢此题了。
-------听课教师点评
坚固老师的这堂课是创造性的,当然,也是非常成功的。
-------听课教师点评
在讲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之后,那天又要布置这个实在是不想布置的“思考练习”,我把这个想法坦诚地告诉了学生,让学生答辩,让大家来决定做还是不做,并要求学生至少找出两三条做或是不做的理由。
学生就小说的结尾七嘴巴舌的讨论起来,气氛异常热烈。十五分钟后,收上来的答辩提纲竟全是不做此题的理由。
----正是由于是赝品才这样震撼人心,才有这样深刻的主题。
—— 这是出乎意料却又是情理之中,是不可补充续写“结局”的“高潮”,因为她留给读者 想象的空间太多太多。(教师点评:小说以赝品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创造了悬念之美。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法国人感兴趣的恰恰是“残缺的美”嘛 )
——尽管这个“高潮”是必然的结果,然而留给读者的却是无限的遐想和千百种猜测。
——这种“假如”那种“假设”这样“补写”那样“续写”,我只能认为都是些倒人胃口的“狗尾续貂”。
——杜撰出来的“假如”“补写”“续写”根本不能超过“高潮”(主人公得知项链竟是“赝品”)的艺术效果和对主题表达。(因为艺术效果决定着作品的命运)
——耐人寻味的是,只有“高潮”部分才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件“赝品”,其他的所有一切都是真实的。
(教师点评:说的得好!其他地方假不得!艺术的高尚崇尚“虚实相生”,可见并非什么都可以“虚” ,维纳斯除了双臂可失,其他都失不得,因为“手”是千变万化的交涉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诚信和勇气是“一曲诚挚相爱的颂歌”,我们不想更不愿看到主人公意识到 她们付出的十年恩爱竟是那样的“太不值得”。
——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是“金钱与人格较量”的“胜利者的英雄”,我们不想更不愿看 到她们为付出的巨大心血而“不堪回首”甚至“悔恨交加”。
——那些“假如”“补写”“续写”,对背负人物命运来说的“赝品”来说,不管怎样都不会有象这样戛然而止的处理精彩。
——反过来,正因为路瓦栽夫人丢失的是“赝品”,正因为小说到此戛然而止,才有千千万万的读者去设想那自己希望的“尾声”。
答辩结果:全票通过此题不做!
教师总结性的结论:与让你们胡编滥凑续写“结尾”相比,这堂精彩的答辩课,或许更令你们难以忘怀。
一堂课 一辈子
2008年湖南株洲教育界有一件大事,就是学习山东几所学校的教育教改新模式。有某中学的课堂教学“10+35”(就是老师讲10分钟,学生学习35分钟),有某中学的“2+7+1”(教员讲学生学教员总结各占的比例),教师的教案都改成了“学案”了。笔者不敢妄加评论,摸着石头过河吧。但是笔者最想知道的是,那几所学校的教员整天围绕着学生起早贪黑,什么时间读书?怎样读书?读什么书?从网上的帖子看,这几所出了名的学校的教员却很少读书,他们自己说,读的最多的也不过就是“同步练习”等教辅资料教参之类的工具书,因为教学检查看得无非就是“备课备得怎样”。我们株洲市的中学校长们回来谈及他们的参观感受时不止一次地提到“ 翻阅教师的教案,他们记的都是预习课如何处理,反馈课如何补充,一条条、一项项备得很细,他们的教案普遍是‘学生行为’写得多,而‘知识要点知识内容知识结构写得少’”。这就是山东杜郎口课堂改革带来的教学观念的变化?
对“知识要点知识内容知识结构写得少”,笔者心有疑虑,学习参观回来的校长们也感叹,这些教员的“文化水平并不怎么样”,甚至在公开展示的教员“每日反思”中也是频频“出现错别字”。笔者由此很有话想说说。毛主席曾说过:“教改的问题主是教员问题”,而教员的问题是自身学习的问题,而自身的学习,首先是提高自己,那就是读书。再怎么改革,再怎么花样翻新,如果教员不读书少读书,那也恐怕只是最终落得个江郎才尽,黔驴技穷。
先说备课,这当然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向来为学校管理者所重视。各个学校少不了每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并定期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同时还依此评定优劣,与奖惩挂钩。这种做法,确实用心良苦。然而,我想说,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应该忽视教师另一项更重要的备课活动——读书!
记得三十年前,我刚做老师的时候,株洲市二中老校长李警宇先生给了我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老校长要我好好读一读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