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
040509
一、 有关修辞的几个概念
1、 修辞、修辞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研究这种语言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修辞学。它是语言科学的一个分支。”
2、 修辞方式
又称为修辞手段、修辞格、语格、辞格、辞式等。指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那些语句结构格式。
二、 古汉语修辞方式
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古、今常用的,比如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一般来讲,现代汉语中讲了的修辞方式,其在古汉语中又没有什么特别的,就不需再讲了。
本节“古代汉语的修辞”,主要讲现代汉语中少见的、或对阅读古书很有帮助的几种修辞方式。教材讲了八种,即稽古、引经、代称,例置、隐喻、迂回、委婉、夸饰。(见教材1370页)
我们拟增讲三种:引用(附:用典)、并提、互文。最后讲一讲修辞方式的配合使用。
(一)引用与稽古、引经以及用典
1、引用(或称援引)
口头流传的话语(不见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歌谣等)
指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 历史故事、书面的文字入文。
引言 引事 引文
↓ ↓ ↓
明引(指出人名) 明引(指出人名) 明引(指出书名)
暗引( × ) 暗引( × ) 暗引( × )
可见,指出了具体的人名或书名的引用叫明引;没有指出具体的人名或书名的引用叫暗引。
引文:前人的文章,首先是经文
例一:《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例二:《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例三:南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
按:《战国策·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
★特殊的引用:
(1) 出新(或称化用)
引用前人成句(前人用过的现成文句),不论是明引,还是暗引,一般是原文照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