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渺茫处 无限丘壑藏
——浅谈现代文鉴赏及短评写作
今年高考语文湖南卷在试卷结构和内容上将有较大变动。增大了文学鉴赏比重,突出了语言表达能力.要求
考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表现,赏析艺术手法,浅谈构思技巧,并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现在许多学生惊慌失措,无所适从,似乎有十年辛苦付流水、大难临头之感。其实,大可不必,只要我们教师在心理上作好引导.在阅读上想好对策,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充分的信心迎接高考。
一、新题型的特点:
1、紧扣考纲,增强综合性。2l题并没有超纲,在现代文阅读部分,考纲第六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命题为“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考纲第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
心思想”,第十一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综合命题为“试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考点更为集中,综合思辩性增强了.更利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2、增大自由度和开放性。原来设计成多项选择题和限字数答题,考生成了信息整合和筛选的工具,缺乏自由度和灵活性,现在考生可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自由发挥,使答案出新出彩,可能这正是命题者的初衷。
3、增强分析能力,检查语言表达效果。以前对文章的分析鉴赏由命题者揭出,考生可充分利用题干内容读懂文章,反过来答题.并且语言表达非常有限。新试题将充分发挥考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由自己分析,自己出结论,并组合语段回答问题。作文是最高级的语言终极表达,因此,新试题不是取消了语言表达,而是增强了语言表达的难度,充分体现了人文性和文学性.切实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4、针对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思维与写作的完美结合,新试题明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极具针对性,使考生易于把握答题方向,同时三题选一,既符合文章实际.又给考生充分选择
余地,利于考生扬长避短。所给试题都是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的范畴,极具思维性.创作需要灵感.鉴赏需要智慧。且与短文写作相结台,能充分检阅考生语言组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作文扩分的一次尝试,收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5、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实际。新试题既体现了赏析文章的一般方法,叉紧扣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教什么、考什么,改变了考试与教学脱节的现象,预示了语文命题方向,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福音。
二、分析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1、评价主题思想的方法
①把握文本内容 ②关注作者情感
③力求知人论世 ④用语恰到好处
2、主题思想的几种常见表达方式
①反复语;有的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语词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比如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中多次出现了“中国人”这个概念.可文中“中国人”所指的实际内容是不同的,只有弄清楚这不同的“中国人”,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②概括语:
这是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语句,常常以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出现。
③主旨语:点明题旨.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为主旨语。它最能集中地体现作者的主要观点
态度。
④过渡语:有些文章的过渡旬不仅显示着文章的层次脉络.也常常显示着文章的主要思想。
⑤标题语:它往往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密切的关系,有的标题可以概括文章的主题,或是体现文章主题的基本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总要通过某种途径传达出来。其主要传达方式有:
①作者现身:作者常常打断叙事过程,主动站起来进行“说法”,直接表达个人见解。如《史记》,以“太史公曰”的形式直接表述了自己的见解。
②情节昭示:通过情节的发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倾向性。如《雷雨》,作者通过一个家庭内部的矛盾发展,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③人物语言:作者通过作品中的某些人物语言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倾诉自己的情感。如《屈原》,郭沫若通过主人公屈原之独自,强烈地鞭挞了罪恶的世界.表达了对光明理想的渴望。
④细节暗示:在对事物的具体记叙和描写中,透露作者的思想倾向性。如《祝福》,小说写道:“极分明的显现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