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学习指导
- 资源简介:
约17310个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学习指导
九送行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学习文章的铺垫手法。
2、讨论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问题。
3、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从世间百态中感悟美好的事物。
【学习方略】
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那么从何发疑呢?
1、找寻关键词句发问。关键的词语指: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如“正在与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勒罗没朝后站,双手仍紧抓着那个年轻的美国人”等。这些词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关键的句子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后,可以从下列几个角度质疑:(1)所圈的词的含义是什么?它有何表达作用?(2)加点的词能否用其他的词代替或能否删去,为什么?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3)画线句子与其他句子的关系如何?是否矛盾?次序是否可调换?(4)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特点?
2、根据文章结构和文体特点质疑。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只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和文体特点。例如:文中写了两种送行,这两种送行有什么不同?本文是一篇幽默散文,这种幽默的写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效果?
【自我测评】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笨拙()(2)饯行()(3)凄怆()(4)熙攘()
(5)尴尬()(6)邂逅()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不谙世故:
溢于言表:
若有所思:
邂逅:
3、概括文章大意,述说作者在写作本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二、重点文段阅读与赏析
(1)可现在,在月台上,我们又变得局促不安了。我们的朋友的脸出现在车窗口,但那已像是一张陌生人的脸——一个巴望讨好、哀哀求助的、笨拙的陌生人。“你东西都拿了吗?”我们中有人打破了沉默。“拿了,都拿了。”“你将要在车上吃午饭。”我说,尽管这个“预言”已经重复过几次。“啊,是啊!”他坚信不疑地应道,还补充说那趟车是直达利物浦的。这句相当奇怪的话使我们很吃惊,我们互相递着眼色,有人问:“它在克鲁不停吗?”“不停。”那位朋友简短地答道。他几乎变得叫人讨厌了。接着是长时间的沉默,我们之中有个人强作笑颜,对旅行者点点头,打了个哈哈,对方同样应一声,报之以点头和微笑。又一个人一阵咳嗽,打断了又一次沉默,显然,那是故意做作的,不过也能挨点时间。月台上的嘈杂熙攘不见静息,离开车还早,我们的,也是我们那位朋友的“解脱”还没到来。
(2)我游移的目光落在一个肥胖的中年人身上。他站在月台上,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和我们只隔开一个车窗。他那硕大的侧影好像有点面熟。一望而知,那位小姐是美国人,他是英国人。要不,凭他那感人的表情,我会猜想他是她的父亲。我真希望能听到他在说些什么,我断定他正给予最好的忠告,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使他那么吸引人,以致在我站着的地方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
4、解释下列词语:
局促不安:
嘈杂熙攘:
做作:
5、以上两段分别写了两种送别,请你简单概括出来:
第一段写,第二段写。
6、两种送别在场面上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7、人们常说,“礼多人不怪”,课文却写出了“礼多人也怪”,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为朋友送行常常会成为“一出滑稽戏”?8、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你是怎样评价的?这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
9、古诗文中,写送别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