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语》选读复习专项素材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8/1 16:53:23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17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9570字。

  《<论语>选读》复习之《为政以德》
  一、经典名句  会背能写
  ①子曰:“为政以德,               ,              。”
  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③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
  ④盖均无贫,               ,                   。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
  ⑥子曰:“其身正,            ;其身不正,              。
  二、经典用语,约定俗成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1.5)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16.1)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16.1)
  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16.1)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16.1)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16.1)
  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12.19)
  三、探究观点   砥砺思想
  以“为政以德”为主题,倡导尚德精神,崇尚有德的思想、风俗、制度,追求道德文明。
  具体的理念:为政以德,德教为本,德刑相辅,重德轻型,富而后教,节用爱民,反对攻伐,反对厚敛,正己以正天下等治国的德治理念。
  (1)“文德”指:仁义礼乐之道
  (2)德政的举措:富民、教民、举贤。
  (3)“均”的内涵:各得其分(每个阶层得其该得的一份)
  (4)百姓观
  以德、礼导民  富而后教   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反对横征暴敛  “足民”藏富于民
  ①“为政以德”
  “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②“民生与教化”
  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③“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④“均无贫”与“均贫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四、学习语言   借鉴表达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找出基本思想相通的两个句子。
  ①《论语》                                                        
  ②《战国策》                                                      
  (2)这两段文字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请简要加以分析。
  2.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①这两个材料的基本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
  ②结合当今社会,简要评析上面两则材料的基本观点。
  《<论语>选读》复习之《克己复礼》
  一、经典名句  会背能写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
  为仁由己,             ?“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               ?”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                  。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君子于其言,               。
  君子务本,              。孝弟也者,                     !
  二、经典用语,约定俗成
  克己复礼: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12.1)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3.1)
  名正言顺:原指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后指做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也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13.3)
  犯上作乱: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1.2)
  三、探究观点   砥砺思想
  以“重礼”为主题,论述“礼”的内涵,把“礼”作为外在社会的政治体制,人的行为的基本底线和标志,规范、管辖人的行为。
  具体理念:克己复礼,天下有制,天下有道,天下有序,名正言顺,孝悌为本,礼乐与仁的关系。
  ※仁义礼乐观
  (1)仁的内涵——孝悌为根本;达圣为极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次第;忠恕为方法。
  (2)礼——君臣父子,尊卑有序(秩序)
  (3)乐——各安其位,上下和谐
  (4)礼乐的精髓——秩序、和谐的理念
  (5)仁义与礼乐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核心与表现
  ①“礼”的内涵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